第154章 康熙的和绅

作者:大司空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玉柱故意不提十阿哥,其实是想给君父留下颜面,免得养不教父之过,暴露于外人的眼前。

“方才,朕已下旨,命老十替朕去黑龙江祭山了。”

康熙生气的是,老十太没脑子了,叫人一唆使就忘了规矩,简直不像是他的儿子。

玉柱在心里笑了,康熙就是这种脾气,你越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替他打算,他才越会替你打算。

都说伴君如伴虎。

虎亦有情,全看缘分。

不管是八爷党,还是太子党,玉柱谁都不怕,唯独有点忌讳喜欢动粗的草包老十。

动粗这种事情,即使玉柱梭哈了,也几乎不可能取胜,只能是两败俱伤。

老十虽然没有圈在家里读书,去黑龙江祭山,却是一件异常辛苦的差事。

在没有火车飞机的年代,真的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尤其是走陆路的跋涉几千里以上,没有硬化的道路又颠簸难行,格外的辛苦。

大清的祭山,只要没有指明,必是长白山。

皇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了,等于是变相惩罚了老十。鼓励玉柱继续当刀,左砍老八,右砍太子。

只是,令玉柱没有料到的是,皇帝忽然话锋一转,问他:“两淮盐政收银日少,汝可有良策?”

玉柱一听就知道,康熙这是想让他帮着曹寅脱困了。

曹寅欠了太多的钱,已经还不清了。

可问题是,康熙待曹寅真的是很不错了,让他和苏州织造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以弥补南巡欠下的亏空。

不料,当了巡盐御史后,曹寅闹的亏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三成。

“回皇上,臣还真琢磨过这个问题。臣有三策,上策,销盐区两年一换,面向全国的盐商,不分地域的招标,谁出钱多,就把某个销盐区给谁。中策,前十大盐商的销盐区,每两年通过招标轮换。下策,抄几家盐商,一半的收入归朝廷,一半的收入拿去还清户部的欠帐。”

玉柱的思路很清楚,有竞争才有进步。

现有的销盐体制,弊端丛生,肥了盐商和盐官们,朝廷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