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张景来了,李渔指了指右边的方凳。
“小张,坐这里,待会儿患者来了,你先给号号脉。”
张景一听,顿时有些忐忑。
心道:怎么刚来就要上手,他可没什么诊脉经验呢。
其实,放眼当下,即便临床多年的中医,真正会诊脉的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很多中医,都只是做做诊脉的动作,装装样子罢了。
至于诊脉高手,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张景略微想了想,还是决定直接坦白:“李老师,我还不怎么会脉诊。”
李渔皱了皱眉头,问:“难道你们学校的老师没有教过?”
“学得不太好。”张景艰难地挤出几个字。
李渔微微摇了摇头,严肃地说道:“中医四诊之中,以脉诊和舌诊为重,脉诊更是重中之重。要当一名真正的中医,这个不学好可不行。”
张景表情有些尴尬。
李渔又问:“那你们《中医诊断学》课本上教的,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方法总会吧?”
说起理论知识,张景自然不在话下。
于是清了清嗓子,立马背诵起来:“手腕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从关至尺泽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故名关部。”
“具体的定位方法是,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上方靠近腕关节处为寸,关后方靠近肘端位置为尺。”
李渔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继续问道:“基本持脉手法呢?还有印象吗?。”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李渔听完后,点了点头,心道:原本以为张景的基础会很差。现在看来,至少理论知识还是蛮扎实的嘛。
就在此时,敲门声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