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知道真假。
不过总的来说,所有能进入中和殿参加殿试的学子,以后都是前程似锦。虽然会有些许遗憾,没能将那一甲头名收入囊中,但也算是能衣锦还乡了。
“有没有听说,君子周至也打算选择学子进入书院修学了。”
“那个游园诗会?”
“是啊,据说若是在诗会上得到君子认可,就能直接进入书院。要是更夸张一些,甚至可能直接成为书院大儒的弟子!”
“大儒啊……”
仍然未曾离京的学子,大多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书院君子周至将要在城西的簪花小筑设宴邀请四方宾客欣赏桃花,流水曲觞,各赋诗作以会天下诗友。
这场游园诗会邀请宾客的范围尤其广泛,包括在京的官员,治学名士,儒学大家,同时更是包括一些田间农夫,洽谈一些农作日常。
不过,这诗会最吸引的,还是广大的学子。
无论是刚结束殿试的未来官老爷,还是其他未曾参加科举的治学之士,都希望通过这场诗会结识书院的君子。
若是被周至看上,介绍进入书院治学,那更是天大的荣誉。
国子监的监生不一定被天下认可,但书院出来的儒士却一定被天下人推崇。
天下文脉所宗,仍然是文庙,是圣人治学的书院。
就是这种事实让国子监很恼火,所以他们也会派人来参加这场游园诗会。
据说来人被称为“范蜀第二”,乃是内定的国子监未来祭酒。
“不过这诗……”
诗词之作,讲究随心而动,随性而作。
自身底蕴自然并不可少,但若是心境不到,气氛不到,心态不到,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莫说是普通人,只说许多青史留名的文坛宗师,也困死在诗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