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是平底,并非尖圆,一路向上脚步不停,即便真累了也大可放下歇气,不过陈屿一直挑到了山田,半滴水都没有洒出去,全被他舀在档勺倒给了春黍苗。
勺子很长,约有一丈多,口上的木档盛着水泼洒在田间。
又来回用了半时辰才算是把田地浇了个遍。
……
下午的事说多不多,山上很清闲,等到浇完地后便歇息,陈屿翻看道卷,最近他在琢磨自己的书该怎么写。
尚未动笔,观中有笔墨和砚台,唯独少了书写的纸张。
不是没有,但太少,不够他祸祸。
写书是个自我梳理的过程,有时候脑袋里想的东西总归还是得书写出来才能发现问题。
到时候真成书册了,还可以阅览日日温习,增添删改的同时理顺思绪,免得跑偏掉。
尤其关于修炼之事,更是马虎不得。
这几日他在筹划着下山一趟,去次县城,一来买些吃食,主要是油盐酱醋,还有面。若是能找到姜的话也买些,八角等香料同上。
二来,则是买纸张和抵清。
后者又叫‘郭净’,意指家宅清净,音同‘锅净’,是一种本土拿来洗刷锅具的用品。能去油污,类似口碱、块碱。云鹤观中原本备有一些,不久前用光,昨日过锅油炒后才发现清洗着实麻烦,始终有股滑腻感在指尖。
又烧了两锅沸水才勉强洗净,去了油渍,好在山上柴火不缺。
“下山不急,等着春黍收割再去。”
回山时五刚月中,泼了一袋灵液,药田里的春黍长势良好,如今已经抽穗,带了些许金黄。
灵液培育后的春黍不仅长得快,而且壳薄粒大,一串穗上能长出近三十粒。
记忆中,此世的春黍不同于上辈子见过的那种被称作黄米的‘黍米’,产量和口感都要好上不少,不过普通的春黍依旧不可能长到这种程度,一串穗上至多二十出头,空壳瘪壳很常见。
“杆柄硬挺,不似其它那般歪斜。”
粮食作物是最为容易生病的,各种虫病,不过眼下这片田里的春黍没这问题。
陈屿想着收割后算算总量,然后打磨一些试试,万一有副作用便及时停下,不再用灵液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