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已经过了会试,眼看着就是进士要入朝为官了,那倒是说说给孩子送多少银子过去,让他在那边疏通疏通。”
自从魏广德离开九江府后,魏老爹倒是还算正常,可是在魏母看来自家儿子肯定是能金榜题名的,顶天了名次差点。
魏老爹之前还对此有点不屑一顾,毕竟魏广德年纪尚小,他不觉得孩子这么小就当官有什么好的。
只是没想到,魏广德还真是给他们老魏家争气,一次就考过了。
算起来,魏广德也就是乡试的时候落榜过一次,其他的科举考试都是连战连捷,很是厉害。
“我还是那话,送一万两过去吧,我看也够了。”
魏老爹坐在床边说道:‘当初我给小二说过,进京的话我会再给他五千两银子,现在答应给一万两,已经不少了,够他在京城过日子了。’
“可你不说官面上礼尚往来很费银子吗?家里也不缺那些银子,最多就是老大那边少留点的事儿。”
魏母还是坚持觉得魏老爹说的给魏广德送一万两银子去有点嫌少。
“广德那里我一开始就给了他一万两银子,已经不少了,要是按你的意思又给两叁万,那老大那儿留的就太少了,怎么说文才才是长子,本应该继承更多才对。”
现在的大明朝,从上到下都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在运行,也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魏家自然也不能脱俗,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虽然明代《大明令·户令》有明文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只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以子数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继全分。”
但在实际生活中,或者说大部分人眼中,家产的大头还是要给大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明朝是执行一夫一妻制度的。
当然,还可以纳妾。
至于大明令中的规定,并没有太多人重视,或许也只有家庭因财产闹出纠纷后才会按照此令去执行,而且前提是没有遗嘱的情况下。
魏老爹自然也是这样的想法,魏文才作为自己的嫡长子,理应获得自己大部分积蓄才对。
给了魏广德两万两银子,几乎已经算家产的叁分之一,也够了。
不过显然,魏母依旧觉得给小儿子少了,应该分一半家产给魏广德才对。
“算了,还是等广德殿试成绩出来再说,毕竟以他的名次,应该只有叁甲的命了,未必能留在京师。”
魏老爹看着妻子说道:‘如果广德能留在京里做京官,我们就送两万两银子过去,如果是外派,那就是一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