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郑从傥的后人也表示了一番,王氏何氏这两大外戚也出了不少钱粮。
李晔又惊又喜,没想到只是暗示一番就得到这些钱财,当下龙颜大悦,一一下旨嘉奖,命礼部派官匠为韦杜何王四大家族立牌坊,大忠坊,大靖坊,不一而足。
值得一提的是,内侍省的大宦官们也捐献了钱财。
李晔问高克礼道:“朕又没让内侍省捐钱,你跟着凑什么热闹啊?”
高克礼却是正色道:“为解君忧,不辞其劳,这是奴婢们的一点心意,权作体上报国。”
李晔很是欢喜,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外臣都捐了,这些宦官作为内官和皇帝近侍,不跟着捐点也不好,这样就成了道德绑架,内侍省难保不会有人对李晔心生怨气。
唐代宦官虽然出了那么几个败类,但大多数都称得上是唐廷的中流砥柱。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杨复光当初不过是忠武监军,但在听闻黄巢大军兵临长安后,他散尽家财招募了八千人,在沦陷区与贼军作战,积极联络各方节度使参战。
他这么做不求什么,惟求报主之恩。
后人记得李辅国、程元振、俱文珍、仇士良、王守澄、田令孜,却永远的忘记了杨思勖、白志贞、窦文场、霍仙鸣、吐突承璀、杨钦义、梁守谦、杨复光、张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他们的名字就这样尘封在史册里,他们眼望着皇帝的背影,眼望着宰相迷惘的眼神,眼望着长安人熙熙攘攘,眼望着国贼走了又回,眼望着理想的旗帜升起又落下。
他们眼望着节度使勇敢发声又集体失语,他们看着大明宫日沉月升,他们听到历史的足音悄悄响起又悄然止息,他们眼望着一代人接续一代人,又眼望着一代人背弃一代人。
可人们却道,没一个好东西。
话说回来,这次的捐钱让李晔很感慨,唐臣活得明白,知道自己跟皇帝在统一战线,但周国丈和魏阁老这些明臣不懂,只想着效忠新朝努力国事,最后却是贻笑大方。
蜀王府,接到诏书的李保很开心。
从皇帝把自己从吉王改封为蜀王的时候,李保就预料到了自己会被启用,但他怎么也没想到皇帝会破格授他为行军大总管,赐钺持节绵州,这极高的信任和礼遇让他不安。
虽然他不怕死,但却怕打了败仗辜负了皇帝的期待。
罢了,想这么多也没用,不如好好做准备。
如是安慰了自己几句,李保心中只剩期待,一边重金招募壮士为随从亲卫,一边翻阅元和郡县志查勘二川地理情况和风土人情,之后又详尽对照查证听取了王建、顾彦朗、杨守厚、杨子初、吴自在等二川文官武将的家世履历性情等个人的详实情况,争取做到知彼。
办完这些事,李保去见了妻子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