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法难临世

作者:高野舞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朕打算安排他们去修路,先整修往蜀中的官道,同时重建沿途荒废的驿站,除了安排裁汰老兵去做,也要招徕流民去做,等官道驿站整建完毕,这些官健就可以编入驿站上班,然后再用驿站的收入养活他们,以三十里一驿计,从长安到成都的路能养活很多老兵。”

兵就别当了,朝廷给你们安排铁饭碗。

杜让能道:“陛下思虑深远,能不急功近利,社稷幸甚,臣知道陛下所虑的是财赋不足,究极根源在于户口土地不足,陛下所思所作意在固国本,朝廷亦不可畏难中止。”

“臣奉命主持清地查户诸事,这些日子也在撰写《劝课农桑固本疏》,虽然还未完成,但陛下今晚既然提到了岁入,臣便择要言之,臣薄德微才,若言有不当,望陛下宽宏。”

“请教朕。”

李晔温和一笑,整理衣冠端坐。

杜让能点点头,拱手道:“百姓之所以抛弃户籍土地,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赋税沉重,今年夏初臣建议陛下改地方州供实估为省估,是想从常例着手减轻赋税,此臣劝农第一策。”

“由于长期战乱,如今各道州县的抛荒土地极多,本地大户往往贿赂官府隐瞒事实,把无主土地变为己有,宜派遣官员巡视各道,核对户籍土地,得出官府掌握土地实亩,此臣劝农第二策,陛下深谋远虑,两度组织御史入川深入各州县检查,以后只需定为常制即可。”

“自古以来,多战之地必人少地多,比如陇右失陷,内迁百姓极多,比如朔方大旱,逃亡中国的百姓极多,陛下可下诏招徕流民垦荒授田,免其三年摊派,此臣劝农第三策。”

“东川、山南、凤翔、鄂岳、湖南、江西、岭南等地,土地肥沃,人丁稀少,开发不足,时局安定,而关东人多地少,战乱频仍,只是北方百姓习种小麦,不善种稻,陛下可昭告天下,招徕天下百姓迁东川、山南、凤翔等地。”

“鄂岳、湖南、江西、黔中、岭南、桂管等地,目前非朝廷直属,暂时不说,迁往山南、凤翔、陇右、东川等地的百姓,由官府贷农具籽种耕牛,遣农官教习水稻种作,第一年朝廷不收租税,贷其口粮,第二年不收租税,口贷粮减半,第三年收某成租,清口贷粮。”

“与此同时,昭告天下,从两川、关中、凤翔、陇右、山南等地抛地逃籍的流民,准其回归户籍,免除历年欠税,照迁民办理,授田、贷农具、耕牛、口粮,减免三年租税,如此一来朝廷掌握的户口土地就会日渐增多,三年之后也就可以重摊两税了,此臣劝农第四策。”

“今日加厘,明日加税,小民苦于搜刮,百姓无心向农,产出也就不足,战乱破坏,官府也就无心治农,陛下可晓谕治下各地,裁汰一切苛捐杂税,朝廷没有下达两税指标,各地州县一律不得摊派,同时劝课农桑,培育良种,想尽办法增加粮食产量,此臣劝农第五策。”

“臣本不才,但有此五策,自信不出三年,仓廪丰实,百姓安乐,户多粮足,三年之后,陛下武功大成,北执洛阳,南据荆襄,临二水视中原,随时可以出天子之师征伐四方。”

李晔一听乐了,杜让能的建议可行性极大,只要执行力度够强,一年之内即可落实,于是大大夸奖了杜让能一番,面带笑容道:“杜相公此言甚合朕意,这几天辛苦一下,尽早将此疏完成,朕把它发给各部讨论,好形成一个具体的办事章程。”

顿了顿,李晔继续说道:“培育新种的确该提上日程了,各位忙于政务,可能有所不知,福建观察使陈岩去年从安南引进了占城稻,已经在福建试种了一年,据说亩产量极高,朕保持着密切关注,一旦确定安南稻不带病,朕就会派人去福建取种,面向关中两川推广。”

不但如此,李晔还打算研究杂交水稻。

“对了,寺院也该整顿了,率有司遵照执行。”

李晔拿出小本本,交给柳璨道。

柳璨欣喜若狂,重重点头道:“必不辱使命!”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