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纳尼?你见到了娄晓娥?

作者:唐居易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如果沈振华觉得某个人很像有钱的港商,就偷偷记下来重点观察。

接下来的时间,如果这个被重点观察的港商,会长期住酒店不走,且呆在这里的时间超过一个星期,就打电话通知曹志强。

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曹志强想要亲自去跟那些来华港商接触一下。

要知道,八十年代初,国内刚开放不久,港商来内地做生意的人,大都是就近原则,也就是去深圳珠江等地,要不然就是上海,真正来北平的其实不多。

原因很简单,打怵。

港商大规模来京,那还得是中英联合声明发布以后的事儿了,怎么也得八五年。

所以说,这时期来京城的外国人跟华侨,大多数都是来旅游的,真正来京投资找项目的并不多。

不过,还是有一些胆子大,或者有亲属在京城的港商,会早早来京城找路子,做第一批探路者。

原因也简单,真正有实力的港商,如果此时想要在内地投资,最好先来京城,走通大人物的门路,获得大人物的护航,吃个定心丸才行。

然而,对于大多数港商来讲,来京城跑门路也不容易。

京城衙门水很深,外来不熟悉的人,很难在京城找到真正有背景的大人物保驾护航,更多是被骗。

而要是没有大人物保驾护航,港商此时想在内陆做生意,其实也不容易。

别看国内现在的政策上是改开了,但实际上呢,国内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都相当不完善,地方小吏搜刮起来也是从不手软。

所以此时的国内虽然到处是机会,到处都是处女地,但同样也到处是坑。

如果没有京城大人物护持,想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内陆做生意,真的相当难,到处都是吃拿卡要。

后世的时候,只看到那些八十年代来内地投资的港商,赚的是盆满钵满,却不知道当时同样有很多的港商,被整的血本无归,欲哭无泪。

比如说,那个号称来内陆做生意的港商第一人,也是姓曹的那个世界毛纺大王,人家就是先来京城这里先取得了大人物的背书,然后才能在1978年的时候,便在国内畅通无阻的开办毛纺厂。

但后来有些跟风的港商,嫌麻烦没去京城提前跑路子,没有京城大佬护持,就贸然在南方投资建厂的,很多没干几年就倒闭了。

换言之,这时期能来京城的华侨港商,大部分是来旅游的,但来旅游的人,不会居住超过一周。

如果这个港商在京城的酒店里呆了超过一周,这八成不是旅游的,而是来投资找项目的。

这种人,才是曹志强选中的合作对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