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祭祖2

作者:大熊不是猫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照例,在发丧时,子孙后代都是要披麻戴孝的。

沈光林就不用说了,跟他过来的李蓉虽然没有身份,也一样奉了白布。

这么搞下去,还有点宝强带着美女回家奔丧的感觉呢。

在长江以北,还广泛流传着一个“摔盆子”的习俗,其实金陵也有,只是后来就不怎么讲究了。

从古代开始,葬礼上就已经出现了“击缶”的形式。

缶”是古代的一种瓦质乐器,秦赵渑池之会时,秦王奏乐就是“击缶”。

因为古代的穷人较多,很多人没有经济能力去为自己死去的亲人请上一个乐器班子来为他送行,所以便采用了“击缶”这种简单而直接的形式来送自己的亲人入土。

有子孙的,一定是长子长孙来“摔盆子”,如果没有,则只能让子侄代劳。

让子侄摔盆子也是有着非凡的意义,摔了盆子就意味着他成为了死者的孝子孝孙。

因此,死者的全部或大部分财产就应该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而不是给与女儿。

如果这个家庭没有后代,那么就没有人能够替死者“摔盆子”了,那死者就不能安心地走,这在民间是特大的禁忌,无比的遗憾。

所以,古人才会那么重男轻女、重视香火的延续。

丧礼上的另一个礼器就是“哭丧棒”。

当然,在哭丧棒的选择上,南北是有不同的,南方多用竹,北方多用柳。

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说道:“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

所以,在南方,传统上父亲的丧礼用竹仗,母亲的丧礼用桐木仗。

在北方,儿孙多用柳木做哭丧棒,也是有特殊意义的。

一方面因为“柳”与“留”谐音,有表缅怀、挽留的寓意;

另一方面,它也沿袭古代折“柳”送别的寓意,“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现在,就已经是最后的送别时刻了。

大家一路蹒跚着上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