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笑着将景凡扶起,说道:“都起来吧,以后你们便是大秦国的子民了。家中若是有妻儿老小的,寡人派人将他们接来,让你们团聚。”
众工匠眼神灼灼地看着嬴政,心里都乐开了花。
“寡人要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寡人仿制几个陶俑。”嬴政说道。
“敢问王上,是何样的陶俑?”景凡问道。
有了九鼎的经历,对仿制一事,大多的工匠都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便夸下海口了,心中都少了几分底气。
嬴政并没有直接回答景凡的问题,而是将李斯拉了过来,说道:“这位是寡人的先生,名叫李斯,以后便由他来安排众位日后要做的事。”
景凡拱手说道:“那便有劳先生了。”
“景大哥不必客气。”李斯说道,“那便随吾走吧。”
李斯带着众工匠向嬴政请辞,离开了王宫。
李斯提前盘下了一个西城门外的窑厂,那些兵俑,也被李斯安置在这里,这些工匠,便会被安排在这里。
其实上一波,也就是正在修建古承宫的那批工匠,嬴政便想这样做,让他们脱离吕不韦的控制。怎奈吕文、吕武一直在监工,只好等工程完毕之后再说了。
送走了众工匠,嬴政回到了书房的内室。
打开暗格,拿出了那本《农粮经》,仔细研读起来。
《农粮经》有一些文字,嬴政是看得懂的,但大部分文字与秦字不同。看不懂的字里面也有与秦字很相近的,但只靠猜测,显然是不行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导致了商朝或者更久远的文字,逐渐演化成各国带有不同地域特点,在局部进行小范围传播的文字。
秦文也不例外,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形成了很多秦国独有的文字,而嬴政所学得的,正是这种演化之后的文字,这部《农粮经》,以及《易经》中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华夏文。
文字的统一,势在必行。
因为文字的不同,将会造成文明传承的不同。各国之间无法用文字进行正常交流,久而久之,则会真正的变成几个陌生的国家,华夏必然分裂。
打定了主意,嬴政将《易经》上部也拿了出来,然后整理了一下书桌。
嬴政走出门外,命赵高去取一些绸缎。
不多时,赵高捧着两卷白色的绸缎交给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