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吴充,章越又是与韩绛兄弟在一条线上。
因此曾公亮此举似不怀好意。
至于知制诰对于章越不争最稳妥的,不要为了与苏易简比肩,而将自己仕途搭进去。
慕虚名处实祸,这是大忌。
韩绛为章越的打算十分周全,否则若是他当时在场出声支持章越出任知制诰,那么堂上定为知制诰的肯定是章越,而不是陈襄了。
不过陈襄接到知制诰的任命,却上疏推辞反而继续坚持要官家废除青苗法。
陈襄在上疏中说得毫不客气,天下之人皆知误陛下者乃王安石也,误安石者吕惠卿也……
总而言之,陈襄就是不接受任命,也不愿去学士院就试,坚持要求补外。
王安石心想,你既不支持我,索性为陕西转运使吧。同时王安石还要求从此废除舍人院知制诰封还词头的权力。
官家知王安石要求不敢贸然答允,废除知制诰说来官家自己是爽了,但是这是会背上骂名的。
唐朝门下省的给事中认为诏书有问题,可以直接封驳,此举被称为制度之美。
宋朝翰林学士可以封驳,但知制诰封驳的权力是仁宗皇帝时富弼争取来的。
官家想了想写了手诏请陈襄出任知制诰。
陈襄再辞,官家再召陈襄亲自面谈了半个时辰。
众人都以为官家这次面谈是要强起陈襄为知制诰,但不知陈襄与官家说了什么,居然答允了陈襄辞去知制诰的请求。
自宋敏求后,李大临,苏颂皆格命不下被罢知制诰,而蔡延庆,王益柔直舍人院,负责起草外制。
直舍人院自无封驳之权。
以蔡延庆的资历本可以知制诰,但王安石却抑而不授,只授直舍人院,用意是天子威福不可为私议所夺。
冯京闻此以有疾之名,拒绝前往舍人院赴任。
听冯京辞命,众官员都以为以知制诰起草外制将成为历史,从此只是作为词臣外出迁官的名衔而已。
能封驳词头的知制诰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