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怎么打仗

作者:陈三十一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他们可是被德国人的飞机给折磨了快两年了,深深懂得,在群敌环视之下,在无法获得制空权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才是最好的。

就是小而多,精而细。

当然,在美国人和苏联人面前,这两个小型的发电站,跟过家家似的。

但是,这两个小型水利发电站的伪装,让他们在没有走进去之前都不知道这居然是一个水利发电站。

陈山河是非常自豪的:“我的这两套小型水利发电站机组,就算摆在欧洲也是最先进的那种,同规模的发电站,欧洲的同样机组发电量只有我的60%左右。

两个水力发电站能同时拉起一个炼铁厂,一个轧钢厂,还有整个军工体系前期的用电。

都是这两个水利发电站供的,当然这里说的是前期,毕竟前期我们的防控能力几乎为0,所以还不敢启用火电。

现在整个军工体系,还有炼钢轧钢工业,用电量激增,已经接入了进行隐秘排烟处理的火电。”

本来在听陈山河介绍,这两个水利发电站发电率,与欧洲同规模机组发电量要高时,记者团的人不屑一笑。

但在参观了炼铁厂和轧钢厂之后,看着那比他们国家还要先进的炼铁炉和轧刚设备,他们这才信了。

然后他们还参观了军工生产体系,进入兵工厂,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大,第二个反应就是人多。

在这个时期,除了机器以外,军工生产最重要的就是熟练的技术工。

他们既然被选来考察这些,当然具备了工业方面军工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在厂区矿区上下巡视了个遍。

特别是在矿区,说实话就算在欧洲的矿区,他们也没见过对矿工这么照顾的矿场。

有特别的安全委员会,有很好的食宿条件,有固定的医疗站点。

还要定期学习文化。

对,就是这个,定期学习文化,是他们这三天在整个工业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在这里,他发现这里的领导们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提高产量,最关心的反而是这些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

这就很诡异了。

就像眼前的矿工,他们学习的第一课课文上的字居然就是安全生产条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