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古训去避来

作者:公子予渔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朱说点头:“所以我才笑它没有道理。‘去’指离开所在地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可在博浪亭这里,何谓‘去’?何谓‘来’?往东是开封,往北是阳武,既可以说去开封,也可以说去阳武,方向却是完全相反,究竟谁该避让?”

宋归尘笑道:“这石堠上写着‘东北至汴州三十里’,大约是亦汴州为准,应是外地人来开封,而本地人去开封。”

“这就更没道理了,若是如此,对于来者而言,目的地近在眼前,对于去者,则前路漫漫,为何去者反而要避让?”

见他们二人讨论得激烈,杜青衫不由笑道:“去与来是个相对概念,参考之人选择得不同,则去与来的目标也不同。譬如甲乙二人相对而行,于甲而言,他是去,乙是来,而对乙而言,他也是去,甲变成了来。如此解释,大家都相互避让,去避来,未尝不是在提倡一种互相谦让之风?”

宋归尘和朱说反复品度杜青衫的话,虽然乍一听感觉很有道理,但还是经不起推敲。

若赶路之时都相互避让,你让我,我让你,这路到底还走不走了?

最后,宋归尘摇头失笑:“博浪沙闻名千古,风光无限,我们放着大好风景不赏,竟然围着一块里碑,讨论上头的训诫。”

“小尘姑娘说得有理。”朱说也不再纠结石碑上的文字,问杜青衫道,“不知杜兄来汴京所为何事?”

“杜某预备参加明年科举考试,此番入京,为游学而来。”

闻言,朱说热情的脸色冷了些许,似乎极其厌恶杜青衫这种汲汲功名之举。

也不怪他会如此。

当今科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乡试即各地州郡举办的考试,旨在从本地户籍考生中选拔出类拔萃者,推荐到中央参加礼部主办的会试。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乡试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杜青衫方才说预备参加明年的科考,显然是没能在自家本地参加乡试取得解元的。

听在朱说耳里,就成了杜青衫不在家乡安心准备考试,反而提前一年来到京都,无非是要到京师投诗献文,好扬名京师,将来会试占个先机。

此番做法在当下士子之中十分流行,只是朱说最看不惯这等行为,因而讪笑道:

“小哥儿雄心可嘉,只是今日不同往日,自景德四年以来,糊名制日渐完善,只怕你空费了此番心思,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话他说得极不客气,大有诅咒之意。

若是旁人听到这话,早就暴跳如雷了。

不过杜青衫只是淡笑:“兄台误会了,在下虽祖籍在常州府,然父辈早已定居开封,算是半个开封人士,乡试自然也得回开封参加。”

朱说一愣,随即释然:“原来如此,适才是我过激了,小哥儿勿怪。”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