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短期内无法对外发表科研成果,大家也并不会因此而忽视这个项目。
作为华夏顶尖的科研人员,他们都想为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儿贡献。
“好了,都沉稳点,实验还没结束呢。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行。”
王相武努力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心情,督促大家冷静下来,继续进行接下来的实验。
仅仅高的收集效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光源结构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光子的纠缠保真度、不可区分性的测量。
在持续几天的实验之后,各项数据也都完成了测量和修正。
除了非常高的收集效率之外。
光子的纠缠保真度,以及光子的不可区分性,同样在非常高的范围内。
“通过光栅分光,将激子光子和双激子光子分别送往一端,我们最终得到了88.6%的纠缠保真度。通过对两个激子光子的干涉测量,激子和双激子光子的不可区分性,也分别达到了90.1%和90.3%。”
对于这样的结果,实验组也再没有了任何的奢求。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徐佑所设计的新型光源结构,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这样的突破性成果,已经不仅仅是可以在顶刊上发论文的程度,更是可以直接用于光量子计算机上的突破性技术。
这一次,徐佑又成为了项目中的关键,贡献出最重要的光源结构设计。
而其他的实验组成员们,即使没有徐佑那么突出的贡献,但也都为这个课题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短暂的庆祝后,王相武也很快决定,将这一成果告知给韩书斌院士。
“因为是内部的课题项目,先不用太注重格式,把关键的理论、图像、实验数据表示上去就可以。等之后正式上交项目论文的时候,我们再提供标准的论文也不迟。”
王相武知道,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米国也一定在进行着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发。
在这关键的时刻,每一项新技术的突破,都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不是向期刊上投递论文,就不需要那么去注重格式了。
韩书斌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也立即邀请王相武实验组来到华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