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中间的曹城、陈珮二位都将左右为难。
一面是来自杨守信的催促;另一面还得安抚手下将卒,制止流言。
最初,他们生怕激化军内矛盾,只是派出人去四下劝服,叫大家伙不要相信谣言,也不应在军内散播谣言,要依令行事。
可流言却越传越盛,用来搬运辎重的驮车甚至被人蓄意破坏。
曹、陈二人很快警觉起来。
这分明就是有人在背地里使坏。
他们开始使用严厉手段,严密监控,并着手抓人,清除军内异己。
再接下来。
不出意外地发生了军卒哗变。
两位都将分别于哗变中被害,扈陛都将卒另推举原知兵马使(即副都将)李君实为新任都将,捧日都将卒另推举原跳荡营十将邓筠为新都将,并将他们的意愿上呈禁内,希望能得天子恩准……
三位宰臣意见不一。
杜让能认为这种以下克上的风气绝不可助长,更不可任由士卒自行选任主将,如此,朝廷制度何在,军中秩序何在?即便天子不欲惩罚这些乱卒,想要收回这两都人马,也当另行派遣都将。
张濬和刘崇望主张应机而变,予以恩准。
能由朝廷派去的人统率这两都人马自然是再好不过,可这并不现实,这是一伙刚刚弑杀了主将的乱卒,正情绪激动,肯定不会接受外来的将领。
再且,这两都兵变后,跳过左神策军府,直接呈报天子恩准,便是要脱离杨守信代管的左神策军的管控。如此一来,收服这两都,不图他们真的忠于天子和朝廷,至少可削弱杨守信的势力。
李晔接受了后一种意见。
选派官员去宣读诏令,准许李君实和邓筠接任都将,并分发给两都将卒们一定赏钱。
除赏赐钱财外,另将两都合为一军,更名顺义军,军内的李君实、邓筠等主要将领官也可因此升迁官阶。
至于此举会让杨守信做何感想,不在李晔的考虑范围内。当日杨守信兵临延英门下,最后都能被自己几句言语吓退,如今自己已渐渐掌控京内外各支队伍,更不会再畏惧他。若不是有多方考量,甚至现在便可以考虑将他逐出京去……
李晔之所以厚赏李君实、邓筠等犯上作乱的将领,另有一个原因。
据史书记载,在天子李晔窘迫的晚景中,曾有扈陛都都将李君实护驾的记载,另有护驾记载的是捧日都都将李筠。如今这个邓筠,极可能就是史书的李筠,大概是后来被天子赐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