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一样了,能接受邀请已经是一种荣誉,至于能不能获奖就不一定了。
刘慈新当然有些失望,不过他也早有预料。
如果是早几年,他的那篇《微观纪元》是铁定能获奖的,甚至可以拿个二等奖。但是这两年科幻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专业的科幻作家也越来越多,作品的质量也随之变得更好,想要获奖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颁奖典礼之后,于东特意找到刘慈新跟他单独聊了一会儿。
“大刘,你最近还专注在改《超新星纪元》,还是有其他新书的点子了?”
刘慈新咧了咧嘴巴,他不知道于东为什么要叫他大刘,一开始他觉得挺怪的,不过听多了之后,似乎感觉又挺合理。从年纪上来说,他比于东要大几岁,但是从资历上来说,于东又比他深很多,所以称呼上就有些困难。
大概这就是于东为了避免尴尬而特意想出来的称呼吧,刘慈新自己在心里是这样解释的,也说服自己接受了这个称呼。
他笑着说道,“一闪而过的念头有很多,但是成熟的基本没有。就比如之前看了你的《深空》和《火星救援》之后,我就想写一篇描述宇航员的孤独的,只不过一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
“描写宇航员的孤独?”
“是啊,宇航员出任务之后,面对的是无尽深空,却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特别像毕东雨那样,独自一人待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可想而知他们心中有多孤独。毕东雨天性乐观,最终的结局也不错,但是假如有另一个人,最终运气要差点,只能永远地留在那个地方,该怎么办呢?”
于东点点头,“这个思路很好,但是如果角度的切入找得不好,很容易变成一部俗套的。”
刘慈新感慨道,“是啊,这个题材如果写得不好,肯定适得其反。”
于东看着刘慈新,忽然想到他的一部,叫做《带上她的眼睛》,似乎跟刘慈新刚才说的有点像。
里面,主角是一个宇航系统地面工作人员,因为长时间加班,所以请求休假,不过领导却派给了他另一项任务,让他带着一副“眼睛”去休假。
眼睛就是传感眼镜,是专门为外太空工作的人设计的,外太空工作的人很难才能回一趟地球,所以为了让他们偶尔可以“回到”地球度假,宇航局设计了这款眼镜。
戴上接收眼镜之后,就可以看到戴着传送眼镜的人看到的所有东西,甚至可以通过脑电波采集,接收到触觉和味觉。
一开始,主角以为自己带的这幅眼睛是属于以为航天员的,她可能正在外太空的某个地方执行任务。
但是后来主角慢慢发现,眼睛的主人并不在外太空,她其实是一个地航飞船上的领航员。她所在的“落日六号”失事被困在地下,她的同伴也相继去世,最终只剩下她一个人。
而她跟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那副眼镜,只不过眼镜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主角结束旅行的时候,她已经中断了跟地表的联系。
船中的系统可以维持她生活好几十年,所以接下去的几十年里,她将在地下孤独地度过余生。
这部同样说的就是宇航员的孤独和奉献,但是切入的角度很特别,戏剧性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