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一带,遂谴王文祥领兵五千,前去讨伐。黎阳至?县一带,遂谴王文祥领兵五千,前去讨伐。黎阳至?县一带,遂谴王文祥领兵五千,前去讨伐。黎阳至?县一带,遂谴王文祥领兵五千,前去讨伐。黎阳至?县一带,遂谴王文祥领兵五千,前去讨伐。黎阳至?县一带,遂谴王文祥领兵五千,前去讨伐。黎阳至?英等屯兵三万六千众,立寨上百,袁军想要渡河作战,最佳的策略便是联络于夫罗等里应外合。
袁绍在阳,引董卓入京,祸乱天下;然后,袁绍起兵讨董,以图大事;接着,韩馥克扣粮草,讨董之人各怀异志,大军师老无功,进退两难之际,匈奴单于于夫罗和张杨又反了――此二人都是袁绍招揽来的――入寇冀兖二州,袁绍又得以入冀兖……
这也太巧了!袁绍若不是个大扫巴星,便是其中有鬼。这个结论说起来,多少有点好笑,也没有证据使人相信,张涵从没与人说过。但他在私下里,却颇以为然。
“没有新的消息……”
张涵又与戏志才讨论了一会儿军情,他有点心不在焉,说着说着,忽然蹦出来一句:
“文臧,你说袁绍来使,是何居心?”
“袁绍遣来,无非有两种可能:
一是来使说的是假的,袁绍遣使是为了麻痹我们;
这个于理不通,我们再大意,也不会在战争一开始就放松戒备,时间拖的愈久,对袁绍就越不利。
第二个嘛,就是袁绍军的粮草储备,比我们想象的还少,他们坚持不下去了……看来,文节克扣粮草做的,还真是不错……”
说到这里,戏志才忍不住开了个玩笑。
六月初三,袁绍派遣的使者耿苞,抵达了县。耿苞宣称,袁绍已经表自己为豫州牧,但是他没有粮草,要求提供五十万石粮草,并请求将袁绍等人的家眷都接走。
坦率地说,张涵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半晌无言,他挥师十万入冀州,便是下了决心,要与袁绍好好战上一场的。想不到,袁绍竟然要不战而走。张涵最初的反应便是,这是假的,逢纪想骗他。于是乎,对于粮草的要求,张涵断然加以拒绝――“想要粮草,提兵来取便是!”其余的要求,张涵却没有直接回绝,只说需要考虑考虑。
与此同时,张涵又传令给张英,要求黎阳大营提高警惕,加强戒备,又把县大营的哨兵和巡逻队增加了一倍,什么明哨、暗哨、潜伏哨的,通通翻倍。
张英接到命令,倒没有张涵这么夸张。黎阳大营是战场的最前沿,没有大的战事,但袁军的渡河侦察,小股部队的渗透,天天都会发生好几起。本来,便已戒备森严。张英只稍微强调了下警戒,提醒各处小心袁军渡河偷袭。
不过,张涵几天琢磨下来,却有点相信耿苞的话了。其实,在参谋室的分析中,袁绍的南下,也被作为可能性之一提出来了。当然,参谋室高估了袁绍的粮草储备,张涵也高估了袁绍的实力,两方面互相影响,张涵便对此视而不见了。
戏志才的想法,与张涵又不一样。他看待各方势力更为客观,在他的眼里,张涵未雨绸缪,青州已经初步具备了实力,足以横扫各路诸侯。然而,张涵的小心谨慎,戏志才并没有异议。
在韩馥、袁绍和公孙瓒三股势力中,戏志才最重视的,便是韩馥。韩馥拥有雄厚的战争潜力,可以与青州打下去。而袁绍和公孙瓒都不具备这个条件。青州可以支持十万大军在外征战一年,而丝毫不用担心补给匮乏。退一步说,青州此战一败涂地,也不会动摇青州的根基――当然,张涵战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张涵目前最重要的,非是其他,而是要同化掉冀州势力,使之如臂使指,真正与青州联成一体。这个目标,在韩馥积极主动的配合下,正飞速实现着。每天,张涵处理军务之余,都要与许多冀州的重要官吏见面,联络感情畅想未来之类。也可以说成,封官许愿拉拢收买什么的。自然,张涵每天也要与韩馥见面――韩馥的全家人都已经送到了临,他是死心踏地地投靠张涵,没有回头了。但是,冷落了韩馥,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若挥师南下,青州军也不可能从后追赶。大河天堑隔在两军中央,袁绍军渡河北上很难,青冀联军想南下又谈何容易。
“文臧,你是说,袁绍真的要南下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