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成德停住了,在小三父子看不到的地方,他的眼睛眯了起来,笑眯眯的。
十五日后,一条清澈的小溪旁,闵成德正准备给小三父子作洗礼。
在这十五日中,父子俩熟练了教(的读音为b,神)的礼仪,并掌握了基本的宗教知识,心甘情愿宣布?依教。在考察合格以后,闵成德举行了庄严肃穆的洗礼仪式。
闵成德最头天夜里,将洗的干干净净的陶罐装满了溪水,并对之进行了长时间的祈祷――昨天晚上他们只好吃了烧烤。
小三父子二人洗净了身体和衣服,早早的来到了小溪边,闵成德打开《圣典》,随手一翻,觉得这篇誓辞正合适,便以之为祈祷辞开始祈祷。在旭日东升的那一刻,闵成德象征性的问了三个问题,小三父子轮流回答,闵成德用祈祷过的圣水(溪水),依此洒在二人头上,每人洒了三次,他一边洒水,还一边沉声念道着:
“xxx,我受元始之命为你施洗,使你归于父的名下,直到永远。愿圣血洗净你的灵魂,让圣光照亮你前进的道路。”
随后。闵成德又带领这父子,进行了第一次教徒祈祷。庄严肃穆地仪式,才宣告完成。
这是闵成德的第一次洗礼,但他总是从数百人中挑选出来的,又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沉着冷静的完成了整个仪式。清冷的溪水洒在父子俩的头上,令二人精神抖擞,眼也明了。心也亮了,似乎从此大不一样。
是教名,不是张涵设计的,但闵成德觉得,小三这个名字太平凡了,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王小山。其父则起名叫王福德。反正以前也没有过。闵成德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随后,他发现这样效果很好,起名字对任何人都是很重要地事,通常都是由长者来做。给人起过名字之后,闵成德似乎自然而然也便成了教徒的长辈。
后来,闵成德顺利地找到了徐州的接头人孙和文。孙和文也在很短时间内,便对教深信不疑,将自己的大半身家都奉献给了教中。孙和文在下国也是小有名气的商人,为人仗义,乐于助人。颇有几分威望。得此相助,教顺利发展起来。
――――――――――――――――――――――――――――――――――
“报告。徐州的形势发展顺利,闵成德已经成功地在教徒中举行了第一次神前婚礼。宋春生也落下脚来,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告解仪式,了解了部分情况……
不过,徐州正大起浮屠寺,努力扶持佛教,对我们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我已经命他们潜伏好,不要急于刺探情报。以防引起他人瞩目……”
“好,你做的不错。不要急,慢慢来,黄老之学根深蒂固,不是佛教能够相比的,现在信佛的,很多都是冲着免税去的……”
初平三年(192),张涵又建立了另一套情报网。
宗教这个东西,张涵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存在就是真理。宗教源于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哪怕千百年后也依然存在,张涵无法消灭宗教,只有让宗教对他有利。在很早以前,张涵便曾想过创造一宗教。可惜,这不是一件容易事,也容易后患无穷,张涵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事情不时地提醒着他,宗教的影响很大。而麻雀地力量也令张涵隐以为忧,张涵扶持了内卫。但内卫是用来监视内部的,它地规模和发展前景,都远不能与麻雀相提并论,张涵便有意另起炉灶,时逢此事,张涵干脆便将两者合二为一了。
当然,宗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张涵便将其分解成了几十个部分,大汉十三州每州都派遣三~五人,他们>识,各自发展。而且,在教义和《圣典》都是大致相同,而存在着‘小小’的差异。再加上各人学习理解的不同,各自创造的宗教仪式的不同,使他们在发展起来以后,也很难整合到一起。
不过,《圣典》的主要内容是一致地――神名都是元始,开天辟地,四处拉圣徒,庄严的宗教仪式,试图渗透到生活地各个环节中去,有着良好而简单的戒律,以黄老之学为主体,结合了儒学和各家的学说。传教者能说会道,生活态度严谨,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这些足以保证其竞争力。
初平三年新年过后,张涵启动了这个计划。果然,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或者其他什么名字)便迅速蔓延开来。自然,宗教的传播不是那么容易的,派遣出去四十七人,只有十九人活了下来,其中十三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青冀等地,也出现了七八名传教者,他们没有生命危险,多少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张涵将其上层也分散开来,每州安排一人统领,各设一分析小组,直接对张涵负责。在其上,又另行安排了一个分析机构,将收集到的情报综合分析。如此一来,机构重叠,费用难免要高一些,却也基本满足了张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