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辽西鲜卑的战斗中,高顺指挥大军,连战连捷。但是,轲比能以退为进,将部族被迁徙到北方,来交战者皆为骑兵,来去匆如风,进退自如。而轲比能又小心谨慎,一沾即走,高顺几次设计,却始终不能抓住有利时机,取得决定性胜利。待到寒冬将至,高顺无奈之下只能撤军班师。轲比能领兵紧随其后,施加压力,寻觅战机。撤退是件艰难的事,一不小心,很容易从撤退变成溃退。于是,高顺亲自带队殿后。受此鼓舞,全军虽退,然
坠,三军井然有序。轲比能试探了两次,反而吃了再进攻,一路护送汉军退回。战事告一段落。
不过,高顺虽未取胜,但辽西鲜卑的威胁其实不大。连营的建立,使鲜卑无法入侵劫掠。也就是说,汉军随时可以出塞攻击,而辽西鲜卑则不能,即不再能对幽州造成实质威胁。既然还不到解决鲜卑的时机,张涵命令高顺,每年夏秋之季出兵骚扰之,务必使鲜卑人不得安心放牧,便将此事暂且放下了。既然近期的作战是以骚扰为主,将大军调回休整,便势在必然了。而将乌桓骑兵调到南部作战,征汉军入北方作战,则是张涵的一点小手段。
幽州的地形有利于防守,进出塞内的通路不多,且多掌握在大汉的手中。到了这时候,又控制了柳营和宁县这两条进出幽州的要道,封锁了鲜卑入侵的道路。而高句丽眼下还不成气候,早被公孙度收拾的服服贴贴。如此种种,大大地改善了幽州的安全态势,为大规模移民创造了必要条件。
四月初,张涵宣布,凡是愿意移居幽州的汉民,只要在该地耕种居住五年,皆可以千钱得地千亩。
法令一公布,立刻引起了轰动。反正都是迁徙,只要居住地从冀州转到幽州,花同样的钱却可以获得十倍的土地,谁也不会不愿意――很多时候。两地往往近在咫尺。于是,在有人尝试过后,新地移民大潮开始了。考虑到交通的因素,即距离故乡的远近,及迁移成本,冀州人多选择渔阳、上谷等郡,而青州人则多选择带方、真番和辽西、辽东等郡。趁着居民不多,张涵还在幽州建立了十数个军马场。专门从事军马饲养和马种改良,为骑兵大军提供优良的战马。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主公……”
伍子芳一听说骑兵部队,眼睛立刻一亮。并州塞外四郡不是荒漠,就是草原,想与胡人争锋。非骑兵不可。他在并州也训练了六千骑兵,但这东东可是越多越好。
大汉军制是二五制。张涵延续了其编制,却在曲上稍加变动:即二伍一什,五什一屯(50人);二屯一队,五队一曲(500人);五曲一部,五部一军。一军12500,加上辎重营、救护营、匠作营等若干辅助部队,一军约在万五左右。当然,骑兵部队人数稍少,战斗部队约一万。加上辅助部队,约在万二左右。
“伯矩。想要骑兵嘛,想要你就说嘛。不过,骑兵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眼下的骑兵,我看也就能当骑马步兵来用……”
张涵提起了骑兵,自是要给伍子方的,但见伍子方急切,不由开了个玩笑。
“没关系!主公,我不嫌弃!”
张涵说笑。伍子方便凑趣说笑。无论如何,骑兵总是不嫌多的。
“伯矩。我说地,可是真话!”
“主公,我也是!”
……
“对了,伯矩,行动时不要着急,慢慢来,先解决雁门乌桓再说……”
面对伍子方疑惑的眼神,张涵向西指了指:
“有人忍不住啦!”
……
的确,司隶的形势一踏糊涂,有人实在是忍受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