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树银花不夜天(2)

作者:白竹猪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安二年(197年)正月十五,夜色渐深,天街之上却?|安二年(197年)正月十五,夜色渐深,天街之上却?|安二年(197年)正月十五,夜色渐深,天街之上却?|安二年(197年)正月十五,夜色渐深,天街之上却?|安二年(197年)正月十五,夜色渐深,天街之上却?|安二年如白昼。皇城厚重的宫门上,铜钉擦拭的锃亮,在灯火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皇城的守卫比平日多了数倍。巍峨的城楼上,站满了守卫的虎贲,个个顶盔贯甲;天街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整个皇城戒备森严。

远远的,一行人马护卫着一车队而来,见那车朱班轮、倚鹿较、伏熊轼、?缯盖、黑?、右?、鹿文飞?,看外形制式应是三公、列侯乘坐的安车,却非立乘,而是辆厢式四轮马车,前后各有一辆贼曹车、斧车、督车和功曹车,并金钲黄铖。守卫永安门的禁军一见,便知是大将军到了。连忙排开等候的众朝臣,给车队让出路来。

在信都新城的建设时,并没有考虑到献帝。张涵的将军府位于新城的中心,相当于内城,是守备体系的中枢。当献帝迁移到了信都,皇宫便成了问题。把将军府改成皇宫,张涵不愿意――那里修建时防守惟恐不严密,一想到要进攻那儿,张涵就大为不喜。在将军府的对面另建一座皇宫,显然也不合适。踌躇再三,张涵决定,在城南修建一座皇城。皇城被老城和新城守护在中间,安全可以无虑。而皇城的面积不如阳的,却数倍于将军府,俨然一城,大臣们也说不出什么来。不过,花费可就大了。

‘真是浪费啊!’

每当见到这皇城。张涵就忍不住暗中惋惜。信都地势平坦,附近地区既无险要,又没有大河,并不适合作为一国地首都。因此,张涵只是将之当成了临时的都城,迁都是早晚的事。以如此巨大的开支,修建一座皇宫,又使用不了几年。张涵自然觉得不值得。而此时又不是迁都的时候。张涵只好将皇城规划的很大,然后拖延它的建设速度。

在马车上,张涵已换好了衣服。头上三梁进贤冠,彩丝紫绶,饰以羊脂白玉佩双印,纯黑佩刀。?绢深衣,都是大将军的服饰。车队分波逐浪,行到门口,方才停下来。早有随从侍卫人员,侍侯张涵下了马车。随后,张慎和张宁跳下马来,跟在张涵地身后。

众禁军都是选自张涵的亲军,见他下了马车,立刻就是一礼,张涵含笑还礼。从永安门到金水桥。这一路行去,张涵的手就没有放下过。

“哼!真是好生跋扈!”

公卿等重臣及宗室。得以先行进入宫中,而普通的朝中官员便要暂且在宫门处等候了。张涵到来声势浩大。自是人人侧目。人群之中,便有人出言不逊,发出了不河蟹的声音。

“这话却是过了,大将军安万民,平黄巾,扫北狄,定边疆,诛乱党。迎天子;匡扶汉室,实有不世之功。这也不算什么……”

自献帝东归之后,来投之人络绎不绝。说起来,人人都是大汉的忠心臣子。实际上,眼下地形势谁人不知――献帝徒有虚名,大将军张涵执掌朝政。来者十有**都是冲着张涵而来。言语之中,自然便有所倾向。

“哼!”

钱亮――前面说话的――闷哼一声,却不再多说。

张涵确实功不可没,但这不等于说,他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字天子东归,先后因张涵而死的朝中重臣不下数十,显是董卓一流的人物。这话当然没什么说服力,可钱亮说过之后,就已后悔莫及,此刻却不肯再说什么――乱臣贼子什么的,私下里嘀咕还行。张涵也非心慈手软的人,前有议郎赵彦尸骨未寒,钱亮也不想要随之慷慨赴义。

这些小官们的言词,张涵自然不得而知。父子三人进了皇城,行了不远,张涵就遇见一人见礼,张涵连忙上前扶起:

“是公达呀,不必如此多礼……”

张涵一边笑着与荀攸寒暄,一面令二子给他见礼。荀攸久居荆州,从张涵征入信都为时不久,却极得张涵看重。张慎、张宁不敢怠慢,连忙行礼。荀攸年纪与张涵相当,二子皆行晚辈礼。荀攸侧身而立,不肯受之:

“二位世兄快快清欠,这礼荀攸可不敢当。你我两家是世交……”

荀爽与王烈平辈论交,张涵与与荀衍兄弟相称,荀攸自不能上来就与张涵平辈论交。不过,荀攸也是有心与张涵结好。他与荀?不同。虽然在见识上,叔侄二人不相上下。但是,荀?性格执着,是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而荀攸则觉得刘室的气数已尽,自应顺应时事,辅佐明主,取而代之。理念不同,处事手段自然不一样。

现在,荀攸是尚书令,位不高权重。按照汉制,尚书主政事,可以同时有六个尚书,张涵这才封了四个,还可以封俩。

“公达,这是两码事,我们各交各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