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九十章 篡汉

作者:白竹猪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建安三年春,几场淋漓的小雨一过,信都郊外的小草便密密地冒出头来。道路两旁的大树上,也悄悄生出了几许新绿来。士大夫们的心里也和长了草似的。朝堂上的大人们多次上书,地方上的守牧们也都陆续表了态,劝进的劝进,保皇的保皇。前者人多势众,却不怎么合乎先贤的教诲;后者寥寥无几,却理直气壮。双方互相攻讦不休,甚至发生了几起真人pk。可事件的中心人物——大汉国丞相、大将军张涵——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每日照常处理事务,如同没事人一样,如何不叫众人心焦。

四月十三,又是休沐日,官员放假,衙门不办公。下午时分,陆续有十几辆马车悄悄由后门驶进了丞相府。入了府中,这些马车片刻不停,顺着指引直接就进了东南角的翠萍园。一路之上,十步一岗五步一哨,早已布置了森严的守卫。

荀攸下了马车,便有人迎上前来——张涧、戏志才、刘文标、郭嘉、张超、许陵、项奉、田丰、张恒、张音等大人们都已经到了。荀攸笑吟吟地与侍曹张重寒暄着,不露丝毫异色,心脏却猛然大跳了一下。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今时今日,张涵把门下重臣都聚到了丞相府,此中涵义不言自明。张涵蓄谋已久,断不肯为伊尹、霍光事。荀攸隐隐有些儿兴奋。

荀氏与张涵的关联颇深,荀衍可以算是张涵最早地支持者之一了。只因荀彧与张涵的那点心病。双方的关系便微妙起来。张涵待荀氏诸人虽厚,可始终没有荀氏人能成为核心人员,参与到决策之中去。直到荀攸渡江归来投身于张涵幕下,积极献计献策,双方关系方有所突破。荀攸也顺势成为荀氏在张涵麾下的代表人物。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可他比荀彧还大六岁。二人一同长大,并为一时才俊。向来很是亲近。不过,荀攸的经历却更复杂了许多。在谋诛董卓一事泄露之后。他诚可谓日夜徘徊在生死边缘。荀攸表面一如既往,行若无事,瞒过了董卓。但是,此事不可能不在他心里铭刻下深深的印迹。相对荀彧地理想主义而言,荀攸更为成熟,也更为现实。

观张涵为人行事,谨慎有余。进取不足。他放松舆论一事,说好听的,心胸开阔能够容人进言;说不好听地,那就是“心慈手软”。坦率地说,荀攸以为,在乱世之中,张涵是不如曹操的。但是,张涵眼光深远。早有准备(荀攸想不通,张涵当初是怎么下定决心的,他估计是张昭所为),行事别出机枢,往往与先贤之道有天壤之别,又有天助(神仙传授了张涵炼金术^_^)。然而。却十分有效。不管怎么说,张涵治下殷富,实力之强悍,当世无有匹敌者,即使集合诸侯势力,也未必能够抗衡——荀攸估计,哪怕是文景之治累积百年,也未必有今日之富。

况且,张涵行仁政,兴教化。内安万姓。外御狄夷,今欲取而代之。荀攸也不是不可以接受。想刘表在荆州办了不少学校,但到了这里一看,才发现,张涵将学校办的遍地都是。结果,天下都是读书人。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牵扯太多,具体的变化,荀攸一时也算不清楚。可他隐隐约约觉得,这世界终究有些不同了,世家望族的影响力远不如以往了。

时也,运也,命也。在这种情况下,汉室实是气数已尽,荀彧想要匡扶汉室,便是不识时务了——荀氏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张涵地支持。当然,对荀氏来说,荀彧固持己见,也算是一种投机了。若有万一的话,荀氏也能依靠荀彧维系下去。

“……,官员没有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支持主公更进一步……”

张涧自任尚书以后,为了不给人留下口实,张涧便改口称“丞相”了。此时,他很自然地恢复了往日的称呼。此中深意,荀攸自是有会于心。

“……,少数反对者也比较委婉,一旦有所变化,估计大部分人也能接受,不会有什么不妥的行为,真正需要注意的反对派只有十七八人……”

张涧所说的,荀攸多少知道一些,也没在意,作出一副侧耳倾听的模样,心里乱七八糟想了很多。忽然,张涧说到了反对者,荀攸忍不住心头一突,不觉凝神静气屏住了呼吸。

荀彧名声久著,其主持的《皇天报》又在青冀颇有影响力。去年,荀彧被杨修说动,入朝做了议郎。虽然,荀彧行事素有分寸,不肯直接与张涵为敌。可明人眼睛里藏不得砂子,荀彧几次上书言事,处处棉里藏针,俨然已是保皇派地一面旗帜。无论怎么算,荀彧也得归为这十七八人之一。

一时间,荀攸心乱如麻。

张涵对言论甚是宽容,可他也有严厉的时候。董重、刘虞、刘表等人的下场,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现在的情况与当初不一样。在谋求帝位的时候,没有人会心慈手软。当初,荀彧去职,张涵也未尝不想除去荀彧。据说,麻雀对荀彧进行了严密地监视,而这一监控行为至少持续了五年之久。可想而知,眼下张涵行事只会更加狠厉。荀攸不知道,荀彧是否还会有那么好的运气。

“……

综上所述,主公,舆论上不成问题,尽管《皇天报》与其它报纸争执很大,但民间还是倾向于主公地……”

这是自然而然的,张涵普及教育,免徭轻赋,以极低的价格分配土地,民间受益者无以数计。天知道,改成献帝执政后。政策会不会有所变化。一动不如一静,民众当然希望张涵一直统治下去。至于正统与否,那无关紧要。

张超口口声声说《皇天报》如何如何。他不知道,每次当他提到《皇天报》时,都会令荀攸的心往下沉去。事到如今,荀攸也只能祈祷,张涵会看在荀氏地面子上。给荀彧留下一线生机了。想到此处,荀攸振作起精神。他表现得越出色,张涵便会多顾念荀氏一点。

“……

世家多以保全身家为己任,虽然不大肯支持主公,可也断然不会出头抗拒。大势如此,纵有一二不明时势者,也无干大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