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九十章 篡汉

作者:白竹猪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图穷匕首现,张涵地要求说出来,便双眼圆睁,瞪着献帝看他如何回答。

张涵动了杀机,语气里便有所流露。献帝气愤填膺,没有留意到,伏后坐在床上却听的清清楚楚,感觉到丈夫欲挺身而起。伏后连忙用力捏了两下献帝的手。形势比人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少。再说,伏后已育有一子,不为自己考虑,她也得考虑孩子。

“哎——,由你,都由你……拿纸笔来!”

献帝这才醒悟,眼下的局面已由不得他了,不由长声叹息,眼睛里湿润了,眼泪垂垂欲滴。

张涵视若无睹,使人备了纸笔,待献帝亲手书就,又温言抚慰了几句,方才心满意足地离去。这一夜,张涵睡的极为安然。

————————————————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十六,张涵召集群臣。举行朝会,有十数名大臣缺席。献帝当众宣读了诏书,宣告退位,大汉四百年统治就此告一段落。

此前,众臣见杨彪、孔融、荀彧等人缺席,而张涵嫡系面带喜色,便已知道事情有了变化。这时候。真听到了献帝亲口宣告退位,仍然十分震惊。众皆哗然变色,有沉默不语,略带伤感的;也有昂昂然,急欲向张涵表露忠心地;最多的还是张涵的嫡喜,皆得意洋洋。直到张涧厉声斥责,殿内才恢复了秩序。众人在张涵的带领下,向着献帝拜了三拜。算是了却了君臣之义。

四月二十一日,黄道大吉,张涵举行了登基大典了。经过庄严肃穆的仪式,众人一起,向张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张涵高居帝位,见众人皆跪伏在地,按捺不住心中喜悦,几欲纵声大笑。当然。张涵也就是想想,还不至于这么失态。

在这一天里,张涵大封群臣。自然,最先受封的,还是献帝,他被封为山阳公。世袭枉替,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皇子封为王者,皆降为列侯。

张涵恢复了古代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其下每等又各分三等。山阳公便是一等公。这个山阳公自是个虚衔,献帝是不可能离开京都地。张涵会给予他丰厚的俸禄。却断然不会让他实领封地。

然后。张涵加封了父母、祖父母,还有直系地叔伯兄弟。以及列祖列宗。父亲张何是太上皇,母亲何王氏为皇太后,祖父母则为太皇帝和太皇太后。二叔张桓受封一等公,三叔张普为二等公,其余诸人皆为侯伯之属。

再后来,便是张涵打江山地部属了,也都各因其功而大受封赏。张律、张恒、张涧、张奂、戏志才、项奉和伍子方都被封为三等公,其余岑澜、张超、刘文标、黄庭真、许陵、郭嘉、太史慈等便都等而下之了。

封赏给这些人地这些爵位也都是虚封,不得实领封地。张涵在俸禄上极为优厚,却是不肯让其下各立山头——欧洲的封建制度实在不适合中国。那样地话,华夏分崩离析,指日可待。虽然西方文明后来璀灿夺目,华夏文明相形见拙。可要知道,历史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张涵并不会因此就以为,华夏文明便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他地计划进展顺利,五百年后西方文明消亡得无影无踪,也未必可知。

在这里啰唆一句:从汉武帝建元元年罢黯百家独尊儒术起,到明朝崇祯十七年灭亡为止,儒学延续一千七百九十年,开明豁达,包容并蓄,使我华夏雄踞东方,但凡华夏归于一统,必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会屹立于世界之颠。如此事实,足以说明儒学,或者说华夏文明的生命力了——儒学从来便不是腐朽的!满清阉割后的儒家,取的是糟粕,弃的是精华,从此以后,儒学实则苟延残喘,丧失了生命力。而文化大革命更是彻底割断了我华夏文明的命脉,儒学至此而绝。这些都是闲话了,说过就算。

针对爵位地继承,张涵规定:继承者必须从指定学校毕业,或者通过同等资格考试,方可获得爵位继承权;不能通过者,一律剥夺其爵位继承权;没有足够的功绩,继承者的爵位每隔两代降一等,一直降为庶民为止;继承的顺序采取嫡长继承制;

目前,指定的学校只有不其太学、牛山太学、冀州法学园和高等武备学校四所。

——————————————————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十六,献帝宣布退位,大汉国亡。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二十一日,张涵郊祀天地,正式登基,大赦天下,改元隆武,国号齐。

稍微晚些时候,隆武帝张涵下诏,将杨彪以下十七人夷三族。孔融是孔子后裔,张涵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众人赶紧求情——多少给孔夫子留些许情面。张涵遂法外施仁,孔融得以祸止自身,没有祸及家人。对于荀彧,张涵一直很爱惜他的人才,难免有几分优容,示意岑澜援引八议之条例,将之流放东北朝鲜郡了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