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听到这话,起身作揖道:“爷爷如此,定当受到天下百姓的感激爱戴。”
朱元章笑呵呵的说道:“咱就不需要大孙你来拍马屁了,虽然咱心中也早有想法,这事是大孙你先提出来的,百姓要感谢,也是感谢你。”
朱英道:“爷爷,孙儿这可不是拍马屁,可是真心实意的觉得爷爷做了件大好事,往后百姓即便受了冤屈,水落石出后,也能还个完整的身子了。”
朱元章摆摆手,道:“行了,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明日早朝咱就宣布了,不过想要把法院办起来,首先还是得完善律法。”
“这律法的事,既然是大孙提出来的,那就交友大孙负责,到时候大孙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他们好好聊聊,一同把这事给定下来。”
“这大明法典给定下来后,这往后士子们科举,就多了条路子了。”
早前朱英就提出过科举改革,现在也是到了要实行的时候了。
朱元章也没什么好担忧的,这些改革目前看不出好坏,反正先干着,碰上不好的,改就是了。
对于大孙的想法,自然要多多支持。
聊到这个时候,朱英和老爷子都已经散步一圈,回到了乾清宫了。
分别坐下后,刘和连忙去沏茶。
朱英沉思一会,继续说着心中的想法。
“爷爷,对于现在的律法惩戒,孙儿想要在死刑和流放下,重点加强劳役改造。”
“现在孙儿办厂,需要的工人很多,目前给出的工钱也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了以后别人办厂的时候,能给工人一个相对合理的工钱。”
“牢房孙儿也曾去过,那里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而且这些犯人关在牢房中,还要给吃食。”
“孙儿就想着,与其砍了头,或者死在流放的路上,还不如多加劳役,比如判个十年八载的,厉害点的就搞个二三十年都不是问题。”
“孙儿办的厂里,也是需要大量工人呢,这些判劳役的,工钱不须给,若是粮食紧张,就用番薯这些混着来,可是要节约不少宝钞。”
朱元章听完,很有意动,尤其是节约这个词。
对于勤俭节约,这可算是点到朱元章的心坎里去了,还能创造宝钞,这样子似乎确实不错。
“那大孙就立个章程出来,这些具体的实施,也弄到大明法典里去。”
说到这里,朱元章有些唏嘘道:“其实咱以前也想过劳役,就是感觉判个劳役太简单了,每年修路修桥,基本上村子里的徭役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