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刚进都城没几天,其中情况还未摸清,只能先依令而行了。
有驴骡驮车的加持,不过三日,二百来人的队伍就已到兖州。
向刺史府递交军令文书,刺史府对这只都城来的缴匪军,很不重视,只派了一个书吏前来协调。
按军令要求,还要点写州兵的。
但只给了两百民夫,麾下羽林军士,见受到如此轻视,立有翻脸的冲动,谢玉连忙给阻止了。
因为谢玉明白,这不是这个书吏失误。
而且看的出这书吏确怕这些都城来的军汉翻脸,所以拿到协调军令时,怕一时做蜡,尽量替谢玉他们挑选了壮年民夫。
这些谢玉都看在眼里,自然不会难为他。
对于这些羽林军士,或在宫城见过太多品级高的官员,就如同大银行的点钞员,殊不知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
更何况现在又是在兖州,人家的地盘。
听说兖州刺史河北门阀士族清河崔氏子弟,这清河崔氏可是四姓五望之家。
不是说,要娶就娶五姓女,这五姓中就有崔姓。
只是,现在是兖州崔使君轻视自己,还是有人从中做梗,就不知道。
情况不明,还是以不动制作为主。
谢玉和这书吏说,想在这州城采购骡子、驴牵车为代步。
这书吏见能免挨一顿揍,自然进了些心力,让谢玉省了不少银钱。
这事略过,在兖州城修整一日。
车队继续出发,之后路过一些郡县,官长也多少派遣民壮支援谢玉缴匪。
队伍扩大到六百人。
又不止一日,终到了在谢玉心中规划临时缴匪驻军大营,清县城。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里,一方面这是蜀地和都城联络的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