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讲义堂扩招

作者:吾谁与归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增生好,但是得给银给米,居京师大不易啊。”朱祁钰想了想,补充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兴安认真的思忖了下说道:“就按掌令官待遇给银给米即是,营造官舍,乡官赠生可住官舍,也解决部分的生计问题,安心参加秋闱春闱。”

“陛下,兴文匽武可要不得了。”

“臣琢磨了几年的时间,琢磨出点味道了来,这二十四年来的兴文匽武,固然有大势所趋,但何尝不是因军生能考中举人、进士的数量太少了吗?”

“卫所儒学堂并无大儒,能考中举人的都寥寥无几,更别提进士了。”

“这可不就是文盛武衰了吗?”

军事始终是政治的延伸,这一点上,自从五代十国的军头黑道政治结束,赵宋建立之后,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

但是在政治博弈之中,军队出身的军人,始终没有多少参政议政的渠道,就连兵部尚书总是文进士担任。

勋臣们又受限于自己的身份,最终导致兴文匽武总是在发生。

就像是没有通往剑桥大学的高速公路,是因为交通部很久没有剑桥出身的常任秘书那般。

没有卫所儒学堂出身的进士,朝中兴文匽武自然没有反对的风力。

即便是皇帝想要阻止,也是没有人帮助皇帝做事。

赵宋时候,很多皇帝不是不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但是谁去做?

无人可用。

兴安提出的谏言,大约相当于一种制衡手段,保持一定数量军籍出身的进士,不说修建新的通往军营的高速公路,至少在拆路的时候,会有人激烈的反对。

“大珰啊,平日里你这不吭不喘,出这主意,不错,很好。”朱祁钰高度赞同了兴安的想法,点头继续说道:“可以和礼部沟通一下,看看给乡官们增生,会不会很困难。”

兴安俯首说道:“臣和胡尚书通过气,胡尚书提出了几条补充的建议,他并不反对。”

“让礼部上个奏疏吧。你这条谏言不错,至少写实录的时候史官会为你勾勒一笔。”朱祁钰十分欣慰。

他的确是有办法,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朱祁钰还是明白的。

兴安继续为陛下研墨,笑着说道:“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

胡濙很快就把早就准备好的奏疏,递到了文渊阁,朱祁钰朱批之后,在廷议中,终于开始推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