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回到了御书房,看着大明的堪舆图,愣愣的出神,满是郑重的说道:“兴安,你说什么样的人才会造反呢?”
兴安打了个哆嗦,陛下这问题,他真的不知道怎么答。
朱祁钰没指望兴安说出个所以然来,他继续说道:“这个问题,朕自那日从海潮村回来之后,就一直在思索。”
“就以杨铁为例,但凡是这个人考虑能不能吃饱饭、考虑生活有没有希望、考虑一年到头能留下几枚银币、考虑是不是要娶媳妇,他就不可能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人一起造反。”
“杨大善人一家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那么欺负杨铁。”
“朕想了许久,这俗话说得好啊,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朕发觉,百姓但凡是有双鞋,就不会造反。”
兴安静静的给陛下泡了杯茶说道:“臣不懂,但是陛下说的很有道理。”
朱祁钰抿了一口茶,继续说道:“但凡是缸里有点米、手里有活干、生活稍微有点盼头,就是有双鞋,他就不会造反,就会妥协、忍让、软弱、动摇。”
“你看这些外逃的富户们,他们就愿意和朕商量着来,朕收他们五成的移民税,他们还会感恩戴德,下船再收三成,他们顶多骂两声,却甘之若饴,甚至会尝出甜头来。”
“下船再收一次税,不就代表着朕一定会把他们安全送到吗?”
兴安一听也是一乐,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这下船再收税,反而成为了一种可以安稳落地的保障。
不得不说,这帮出海的富户们,能被朘剥八成还尝出甜味来,就很离谱。
但是却理应如此。
朱祁钰不关心富户们骂不骂他,有胆子就造反,骂人不掉肉。
他继续说道:“这双鞋是无产者的希望,同样也是无产者的枷锁,一旦无产者没了枷锁,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一如当初的太祖高皇帝那般啊。”
元朝唯一干了点人事,治理黄河,还把自己给治理没了。
因为元朝治理黄河的时候,把所有人的最后一双鞋给脱了。
兴安拿起了袁彬的书信放到了陛下面前说道:“臣不这么想,臣以为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
“乱世实在是太苦了,眼下的倭国不就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