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他便看到了金块中浓郁的赤金色庚金灵气!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下我的剑道本命法器终于可以着手炼制了。”
徐君明心中喜悦,不过高兴之余,他很快发现了另外更感兴趣的东西。
把千炼赤金拿在手中后,向前几步,从一个是平台上拿起一粒色呈靛青,形如橄榄,约有苹果大小的种子。
这种子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其中的生机之浓郁,仅次于那不知姓名的黑种。
显然,这也是一株灵根。
最后徐君明又从中选择了一块兽骨。
这兽骨约有蒲扇大小,色呈淡黄,已经隐隐有些开裂,看得出来时间已经很久远。
徐君明通过青铜镜,可以看到这兽骨中,篆刻上千个鸟虫书。
鸟虫书、蝌蚪文、夜郎天书、红岩天书等难以领悟的文字,其实都是三皇五帝时期逐步解析,直到仓颉时期才大成的蚀文。
蚀文有一万两千九百六十个,源自太古时期的先天符书。
传闻,天地间有三千大道,每一条大道都有一个先天符文。后代大能总结了三百个先天符文,编纂成书,成了天地间最早的文字。
但先天符书晦涩难懂,除非修为高绝的大圣神皇,否则很难明悟。
所以,从上古时期到三皇五帝,就不断有人试图简化先天符文,传播文明。
但想要解析先天符文,必须先明悟大道,否则即便创造出文字,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但明悟大道何其艰难,只能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直到‘文祖’史皇氏仓颉站在前人肩膀上,完善了蚀文。
这套文字才算是大成。
不过蚀文虽好,但除非修行有成的修士,普通人很难学得会。
因此夏商以后,便又有人继续简化蚀文。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蝌蚪文、金文、鸟虫书等过渡性的文字。
直到秦代,才形成更简单,也更统一的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