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捭阖(三)

作者:陈安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赵当世本来有意让徐珲作为山西方面的主导,他是山西人,性格沉稳、作战坚韧并且有着丰富的独立带兵经验,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话未出口,突然间,一声大喝响彻营帐,拿眼看去,侯大贵雄赳赳、气昂昂,挺身而出。

“老侯,你......”赵当世对着徐珲的手指不由自主移向侯大贵,“你要去山西?”

“军中无戏言,属下有信心为主公开拓山西疆土!”侯大贵拍拍胸脯道,说罢睥睨环顾周遭其余军将,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

侯大贵会出头倒也不奇怪。他向来热衷权势,勇于表现,在统权点检院进修半年,虽然磨平了一些棱角,可每日每夜的清闲更滋长了他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加之此前河南战役,他主持全局取得了歼灭数万顺军、收复河南大部的赫赫战果,更令他的信心空前强大。

赵营中,从来没人敢和侯大贵争长短,何况他的声望正如日中天。即便徐珲,此时也只是敛声不语罢了。

侯大贵与徐珲两人在军中的地位难分伯仲,赵当世虽心属徐珲,可也不好平白无故将主动请命的侯大贵压回去。于是看向徐珲希望他能开口替自己争取一二,但徐珲显然无心与侯大贵相争,始终沉默。

赵当世等了良久,见帐中军将们继侯大贵之后无一出列,心知事成定局。又暗自思量山西的军事行动不算太过艰难,侯大贵有着从河南战场汲取的经验,当能胜任,随即顺水推舟,微笑道:“老侯忠勇可嘉,山西那边,就交给你了。”

侯大贵毅然正身道:“包在我老侯身上!”

此后数日,侯大贵整顿完军队,即刻率军脱离围困西安府城的主力,向东开拔,计划出关中从风陵渡进入晋西南。可正当侯大贵军行军途中,赵当世却接到了一个消息,消息来自晋北。

“姜瓖袭杀了张天琳,占据了大同府。”赵当世言简意赅,对临时叫来的顾君恩与徐以显道。

顺军横扫北方,陈永福、唐通等明将先后投顺,姜瓖亦无例外。他家世将门,长兄姜让曾任榆林总兵,弟姜瑄为山西阳和副总兵,他则为明大同镇守总兵令镇朔将军印。投降后,他归大顺制将军张天琳节制,如今背叛,想是受到了顺军败讯的影响。

“姜瓖虽有兵力,但挡不住闯贼,他敢猝然反叛,或许与北京有关。”顾君恩判断道。

赵当世应道:“先生与我见相同,没有吴三桂或鞑子撑腰,姜瓖不敢这么做。”转而道,“有点值得注意,姜瓖叛了闯贼,拥立了个枣强王后裔朱鼎珊,说是以续先帝之祀。”

徐以显道:“姜瓖久困闯贼之中,恐怕还不知道皇帝在范京即位的事。”又道,“主公说过,吴三桂请鞑子入关,借口很可能是‘联虏平寇’,替大明驱贼,姜瓖这么做虽说莽撞,但也可以理解。”

赵当世道:“鞑子不可信,姜瓖早晚会知道。”进而道,“不过对我军来说,他这突然一叛,有利有弊啊。”

顾君恩结过话道:“是,姜瓖叛闯立王,看得出有归明之心,侯总管进军山西,正好与他联系,若能携手,实为一大助力。可是姜瓖杀了张天琳,晋北通道被切断,闯贼是否会再走晋北回陕西,就成了变数。”

徐以显道:“换句话说,闯贼要归陕西,走不了晋北,只能走晋中、南等地,倘若如此,侯总管一军便将面临极大的威胁。为今之计,宜速召回侯总管。”

赵当世摇头道:“侯大贵此刻早带兵过了黄河,仓促让他回来,既不划算,也太危险。山西迟早要定,但事情有变,我等见招拆招即可。”

“主公做何打算?”

“可急差快马赶赴侯大贵处,让他不要逗留在晋中、南,立刻率军北上。”

“大同府有姜瓖,若他与我军一条心便好,要是有异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