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国祚气运点!(二合一,4K)

作者:眨眼的星芒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赵王朱高燧站在文华殿中央,俯瞰着周围官员,凝重目光最后落在朱瞻墉身上:

“瞻墉啊,你与皇叔乃血脉相同的朱室子孙,皇叔不应指责你的过失,可此事动用人力之繁浩,若是做不好,朝廷所支月米和俸禄,与支空响何异。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

朱瞻墉来得晚:“敢问赵王,瞻墉写了什麽?”

还未待朱棣回应,朱高燧有些幸灾乐祸,原封不动念道:“殿宇十九,铸造一根长二十丈铁柱,立于皇城西北,可避天火,虽然不是危及的事,窥一叶而知全豹,若俱都如此疏忽,恐怕大典还要再修第四次呀。”

永乐年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发大火,上百万两白银在火光中消失。

朱瞻墉觉得大典既然包罗万象,应当将躲避天火之法记载于其中,只不过避雷针对于赵王等人诚然是天方夜谭。

朱瞻墉想了想:“此书浩繁,有疏忽再所难免……”

觉得抓住朱瞻墉把柄,赵王笑了:“瞻墉说的对,可你当初主动应承陛下,现在又说在所难免,若臣与汉王立下军令,却又打了败仗,当如何呢?”

朱瞻墉说不出话来。

是这道理。

赵王如此说应当是想代替太子,总修文献大成,如此既能统治九塞军队,又能延长留在京城。

夺嫡之争向来如此,没甚么好说的。

只不过朱瞻墉不想把这份功劳让人,抬起头反问:“三皇叔通晓工艺?”

“不通。”

“那怎敢断言瞻墉所言虚实?”

见赵王愣住了,朱瞻墉道:“祖父皇帝陛下就不问我,为何要写进大典中?”

朱棣也觉得孙儿非莽撞之人,正欲听他接下来解释。

“朝廷严令宫外屋舍,不许高于宫闱,紫禁城成了京城最高的殿宇,奉天殿高十三丈,高处不胜雷,所以屡遭天雷,天雷劈到树上尚且起火。”

“更遑论奉天殿穹顶俱都是风干之木,宫里虽遍布水缸,可十丈之高的殿宇,谁能将水浇上大殿金顶?区区几十万两白银,烧了无事,倘若皇爷爷在殿中阅奏,孙臣不敢想象。”

朱瞻墉句句肺腑之言,令朱棣心里隐隐担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