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了!是余杭县来着!”
抬起手来轻轻地拍打了一下脑门,高俅回想了起来,苏过确实是去了余杭县。
最早的时候,杭州的治所是在余杭县,只不过后来改换到了钱塘县罢了,这件事情当初高俅还特地跟苏过聊过两句,谁成想这才过了一年,高俅竟然已经记不清楚了。
“公子,有什么不对吗?”
察觉到了高俅的异常,张千小声地开口问了一句。
“没事,就是觉得心里有些不踏实,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高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这样,但是他就是觉得心底不踏实,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样。
直到晚上的时候‘暗谍’的人送来了情报,高俅这才直到,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才会觉得如此的不安。
暗谍送来的信息不少,全是因为高俅的那一番嘱咐,‘暗谍’的人将从去年到今年全部外出官员的名单都查了出来,另外这些人这一年来的调动也全都记录到了一起,装订成了一整本送到了高俅的面前。而在这本册子的最前面,则是高俅最开始提出要查的人——童贯!
童贯在去年的时候被宋徽宗派了出去,以供奉官的身份去往杭州府新开设的金明局主管全部的事宜。
虽然说高俅并不明白这个供奉官到底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那个新开设的金明局是个什么样的机构,但是这并不妨碍高俅从字面意义来猜测这一切。而猜测的结果,高俅却多少有些难以相信,赵佶十有八九已经开始搜刮民脂民膏了!
对于赵佶这一年来的改变,高俅全都看在了眼里,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赵佶也跟高俅疏远了不少。
不过这也是必然的,皇帝本来就是一个压力很大的职业,当一个皇帝想找人聊天,放松一下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听见对方说要以家、国、天下为重,要体恤民情,谁都是受不了的。偏偏高俅没少跟赵佶说这些,虽然不是明面上说出来的,但是暗示却是没有少过。
赵佶的性格更适合当一个浪漫的文人,而不是一个威严的皇帝,这个高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对赵佶是不是出宫游玩这件事情他是从来不跟赵佶讨论的,就算是赵佶大手大脚地收购古玩、字画什么的,高俅也没有觉得有多大的问题,毕竟苏轼以前也经常想办法收购文玩、字画什么的。
可是在杭州设立金明局,这个却是有些过分了。高俅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可是却清楚的记得北宋的农民起义是由于赵佶手下的人横征暴敛引起的,虽然现在才刚刚开始,远没有到那么糟的地步,可是时间长了,积重难返,那便很难说了。
如何劝说赵佶,这是一个很让人为难的事情,不过金明局既然是童贯在管,高俅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先从童贯下手,让他注意一下行事的分寸,如果可能的话,或许还能从皇后那边入手,看看能不能劝说赵佶。毕竟这位皇后从哪方面看起来,都是贤良淑德的代表了。
仔细斟酌了一下措辞,高俅耗费心力地写完了这一封劝说童贯的信,只不过信的内容好写,信封却是不好写了,毕竟童贯所在的金明局不是一般的地方,高俅写收信人实在是需要费一些脑筋了。
思来想去,高俅决定将写给童贯的信先放在一边,转过头去先写给苏过的信,在将原委叙述清楚之后,将给童贯的信和给苏过的信塞到了同一个信封之中。因为苏过就在杭州的余杭县当知县,因此童贯在杭州金明局任职的事情他应该是知道一些的,哪怕接触不多,但总归是能够接触上,所以这封信让苏过转交给童贯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这封信交到童贯的手上之后最终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高俅其实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要赵佶一天没有转变态度,这样的事情就会持续下去,哪怕高俅真的说通了童贯那边,这件事情也不会有太大的好转,毕竟赵佶才是这件事情的源头。
好在这一切才刚刚开始,高俅还有时间去寻找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倒也用不着那么急切。
将两封信装好之后,高俅又翻看了一下‘暗谍’送过来的其他记录,不过因为内容太多,高俅也是没有什么心情仔细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