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方寒的计划

作者:静物JW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这些电影,如果再让原班人马拍一遍,大部分可能比他的宿主拍得更好。

但这些香港公司连模仿的精力都懒得下,他们只想借个热度,赶快拍部粗制滥造的跟风电影,趁着大家关注度还没过去,骗一波钱就走。

结果就是,这些电影大部分除了名字相似,内容让这个年代的观众都看不下去。

但他们没想到东方日报和中原电影杂志在评价时一点不给他们面子,偏偏这两家报纸和杂志,早已成了香港市民人手一份的读物。

所以,根本没有出现中原影业以一己之力带动香港电影飞速进步的情景,反而出现了一人活,全家死的场景。

原本位面被人跟风的电影,本身素质也高不到哪去,跟风者差也差不到那去,甚至有跟风拍得更好的情况。

但是中原影业的电影领先香港水准太多,这些公司的跟风和模仿,最多只能停留在表层,根本抄不到真正的精华。

倒是很多欧美电影人把这些电影当作了学习的目标,但人家学的是电影结构,是剧本模式,是剪辑手法,是拍摄技巧,是真正深层次的精华,而不是表层的模仿。

几年后,欧美电影反而会因为中原影业的电影飞速进步,那时很多电影都会看到中原影业的影子,以及他们自己改良的新东西。

大佬正是看到了这个危机,才会抓紧培养香港电影的年青一代,不然这个位面的香港电影,就连短暂的辉煌都不会有。

目前,袁何平已经拿到了修改后的《醉拳》剧本,但公司要求他和导演组画出分镜头剧本,通过后才能开拍。

袁何平心里有些小情绪,他哪里会画分镜头,但这是中原影业的硬性规定,一个完整的剧本和分镜头剧本在开拍前必须具备,不然根本不会通过制片部的审核。

这个规定足以把九成并非专业出身的香港导演刷下来,所以公司才会让他们去导演班进行深造,这些人必须去学习真正的专业知识,一些好苗子甚至会通过《保护伞基金》去国外留学深造。

但现在情况特殊,所以允许这些人边学边拍。

公司给袁何平配了两个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导演,再加上同样在导演班学习的洪大宝和林怔英,《醉拳》的导演组居然达到五人之多。

这部电影是中原影业为陈龙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对这些香港业余出身导演的考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效果还是和原版相近的质量,那么很多人就不具备培养的价值了。

许安华这时也在与陈韵文筹备自己的成名作《疯劫》,这个剧本刚刚被罗峰打回,要求进行大改。

但这已经不错了,要知道徐客递过两次剧本,结果连修改的必要都没有。

目前除了袁何平的《醉拳》,以及谭家名被打回去正在大修的《名剑》,就只有许安华的这部《疯劫》没有被直接枪毙。

这三部电影要拍出来,以中原影业的高审核标准,估计要明年才能问世。

但这就是中原影业成功的原因,现在的香港电影公司,就只有他们愿意花心血打磨一部电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