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他觉得自己必须扩展自己的势力,做大做强,同时,不能让别人看穿自己的外强中干,所有的战争都必须胜利,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想到打他的主意,这也是他这次决心反击杨中,——如果一个小小的镇长都对付不了,谁还觉得他王大爷是大爷?
同时,他几乎可以肯定,下一届他的人大代表基本无望了,那么,是不是现在正好利用一下呢?
这个时候,他也想到了左文所谓的“**”:或者,这就是他们这种人的命运吧。一旦进入这种激烈比拼的赛道,就必须一直冲下去,无法停止。
“那就弄。”他平静地做了决定,“帮我想想具体怎么弄。”
第二天,所有相关的人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西川都市报关于临江镇水厂的后续报道。
报道延续昨天,记者见到了举报人,是临江镇一位王姓居民,他愤怒地声讨说,他父亲死于癌症,多半跟水质有关。所以他要举报水厂,同时,他也声讨正府监管不够,才造成这种现象。
带着这种疑问,记者跟临江镇镇长和d政办主任,分管工业园区的副镇长见了面,进行了采访,镇正府的工作人员出示了这些年正府关于这些污染企业的整改,处罚记录,不算平时的例行检查,基本每年都有一两次专项行动,证据详实,有叠在一起的处理意见书图片为证。
接着报道直接引用杨中的话,点出工业园区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性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造成管理上的失衡,有些污染企业客大压店,长期不执行镇正府的整改和处理意见,造成所有企业有样学样,一起污染。报道毫不留情地点了几家企业的名,其中就有三森药业和水厂。
最后,是几位被采访居民的呼吁,希望污染能够得及时治理,临江镇能够用上达标的自来水。
杨中很满足,基本是预期的结果,水厂也由上一篇报道的受害者矫正为污染企业,因为叶三省提供了详实的证据,从设备到工艺流程,从技术人员到管理,水厂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文化和江城大部分相关官员都松了口气,要说责任他们也有,但是主要还是因为工业园区性质问题,板子要打也主要打在省上去了。
叶三省略有些失望,因为整篇都没有提他的名字,而是用“工作人员”代替了。
王洪九看了报道,没有任何迟疑,立刻向省城出发,带着他连夜准备的十多份举报材料。
这个时候,这件事相关人员中最后一位,也终于无法淡定了。
林武。
在江城现在的商界成功人士中,林武绝对是最独特的一个。
他既不像王洪九这样的社会大哥,依靠黑恶势力赚第一桶金,也不是许益华从改制中摄取国家资产,更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而是真真正正白手起家,不到十年就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规模近百亿的庞大集团公司。
他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自小贫穷,考上高中却直接参军入伍,解决吃饭问题。
在部队正赶上部队推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他学会了开汽车,修电器和其它一些谋生技能,退伍后先是在汽修厂打工,后来自己开了一家电器维修店,生意一般,但能维持,然后遇上一位同样来自农村在电子厂上班的姑娘,在租来的房里结婚,第二年,有了孩子。
依靠他诚实的名声和良好的技术,慢慢积累了一些客户,再加上家用电器开始普及且质量欠缺,他的电器维修店生意开始好转,有了一些积蓄,然后机会来临,电器维修店的房东遇上麻烦需要用钱,林武向以前的战友借了些钱,全款买下电器维修店那个店面,搭了一个阁楼,白天做生意,晚上一家人可以挤在上面睡觉,算是在这座城市站住了脚,扎下了根。
三十岁后,他的人生突然开挂,时来运转,一次战友会后,他不理会妻子的苦苦劝诫,断然卖掉了生意良好的电器维修店,连同店面一起,然后带着这笔钱到了江城开了一家建材店,主要代理由战友提供大理石,接着又开了家装修公司,然后顺势延伸到这条产业链的上游,注册一家房产公司,完成了惊险的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