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四百一十二章 准备擂台

作者:思梦语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伴随着宋代武术的发展与市井文化的繁荣,具备了一定竞技特点的拳棒擂台比赛开始出现,这主要反映在“两两相当”的相扑擂台赛和棍棒较量。

宋代的相扑擂台赛,时人称为“露台争交”。据《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城护国寺南的高峰露台,就是天下英雄争交的地方,参加者都是“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者。值得注意的是“露台争交”还设有奖项,如头赏者可得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及马匹等,有人还因此而获官职。

宋代的相扑比赛在稍后的一些杂剧中有进一步具体反映。元杂剧《刘千病打独角牛》中说,“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圣诞之辰,我在这露台上跌打相搏,争交赌筹”,并云“再无打手啊,这银碗、花红、表里缎匹,就都赏你”。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描写的燕青与擎天柱的比赛,形象地再现了“露台争交”的情景。比赛时间为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圣帝降诞之辰”,比赛形式既有脚踢,又有手拿。比试前,一个“部署”(相当于裁判)手拿竹批上得台来,参神之后,便请双方出场。接着,“部署”读一遍类似于比赛规则的“社条”,内容大抵是双方应注意的问题,如“不许暗算”之类,随之,“部署”拿着竹批对双方叫声“看扑”,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显然,此类比赛中已有了参赛者、裁判、规则、赏格等作为体育比赛的几个基本要素。可以说,具有体育意义上的相扑拳技比赛,在宋代已形成了。

关于“棒”,《宋会要辑稿·兵》中记载:“其长等身,径可及握,不劳远求,指日可办。比弓弩,则无挽拽之能否;比刀剑,则无锻炼之工程。用之以御铁骑,则出其右。盖铁骑非箭凿锋刃可害。”大概棍棒的原料低廉方便、制作简单,且不在官府的禁兵之列,因此在“不得私蓄兵器之禁”的宋代,棍棒技艺广泛开展于乡村城镇。

由于棍棒技艺在社会上的兴盛,当时民间还出现了以专讲侠义英雄故事为主的“杆棒”话本。《水浒传》有句云:“只为衣冠五义侠,遂令草泽见英雄”。“杆棒”话本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底层民众的“尚武精神”,反映出有宋一代棍棒技艺的大发展。

“两两相当”的棍棒擂台较技,是宋代使棒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较为具体地叙述了当年东岳泰山的一场棍棒擂台赛。比赛日期与“露台争交”相同,即三月二十八日的东岳神诞庙会,比赛设有“献台”(即擂台),赛场的裁判也叫“部署”。赛前先由“社司”宣读“社条”(规则),然后由“部署”在中间间棒,比赛开始,胜者可得利物,即奖金一千贯。

我们来看看1千贯能买多少东西,宋代1贯铜钱约等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1000贯大约相当于30万人民币,这和当初2000年散打王的冠军奖金几乎相同。要知道,当时宋朝的“ceo”宰相大人的月薪是300贯,打一场比赛,相当于宰相大人3个月的工资呢。在宋代打一场擂台,便能摇身一变成为富翁,真是羡煞旁人啊。

很显然,棍棒比赛程式与徒手的相扑擂台赛大致相同,也具有了作为体育比赛的几个基本要素。

比武招亲,为古代的招亲方式之一,由女方设下擂台,邀请公众参与,候选人以武功最好者获得婚约。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擂主由招亲的女生担任,谁挑战成功就成为新擂主。没人再比试的话直接获得婚约;要是还有人比试,武功最好者获得婚约。

如果我们从社会、家庭人伦关系角度看,比武招亲,实际上也是创造一个让大家便于接受,给顽固包办的女方家长一个台阶下的机会,在婚姻自主与父母包办两者之间来一个折中,从而借助于比武的仪式在一定的风险系数下,将女方个体有局限的自由选择合理化。

女性比武招亲往往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1.小姐的个人综合条件出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被动式的婚配,而有着理想化的追求,往往引起与家长的冲突,家长遂作出了有保留的让步,于是采取了比武招亲的形式;2.小姐的父母(主要是父)相对说来较为开明,同意或默契女儿择婿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要达到小姐满意同时家长也能接受;3.女方往往是武术世家,因而小姐有较好的身手武功,并且对自己获胜充满自信心;4.女方家里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相应费用,同时,在当地也有较大的地方势力,不至于担心地痞无赖的乘机纠缠捣乱;5.求亲的男子不仅要求武功高超,更要在武德上能够服人,从而在这一公开化的选拔赛当中得到乡里较好的舆论,部分地抵消先前当地追求者的妒忌和不满。

男性为中心文化里英雄的叙事与形象的生成,比武招亲的情节单元插入,使之文学世界平添了不少喜剧的氛围,给故事中的英雄命运增加了幸运的因素,于是整个故事遂带有浓郁的史诗色彩。

周绍良先生就注意到,王古鲁在日本见到的明末崇祯刻本《英雄谱》等三个版本的三国故事,都载有一些关索故事,其中就有比武招亲母题的描写。说是关羽与多年失散的关索母子重逢时,得悉儿子关索曾师从花岳学习武艺,接着问起妻子胡氏何以在家贫之际,还能娶得起三个媳妇,胡氏说:先过鲍家庄,遇鲍三娘,后过卢塘寨,遇王桃、王悦,皆与孩儿斗演武艺,比儿不过,愿成夫妇。于是关羽大喜。而其中有关王氏姐妹的故事,俞越《茶香室三钞》卷三引《古今图书集成》所录《蕲水县志》也称:王氏女名桃,弟悦,汉末时人,俱笄未字,有膂力,精诸家武艺。

今日这曹家比武招亲大会,曹国舅自然也是遵循着一些他已经得知的传统,他为这最后的比武招亲大会最后的获胜者,也是准备了一些钱财的,当然,按照曹国舅的想法,这些钱肯定是准备给富绍隆的了。

说起这富绍隆,陆垚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怎么瞧得上他,这还是因为富弼流传下来的一个纸条趣事。

富弼除却宰相的身份,作为书法家的他,在艺术上也颇有造诣,深受北宋大文豪范仲淹、晏殊的赏识,不得不感叹,比起当下,北宋时期真是遍地人才,为官者不仅颇有治理之才,在书法、诗文上也才华横溢。据记载,富弼年少时便刻苦认真,没过多久便提笔能文,做人大气,生活节俭,孝顺长辈,与人相敬,可谓是当时文人的模范。苏东坡曾评价富弼为“人杰也”。他的行楷颇有他正直秉公的性格忒单,其字体不仅端正、清晰,并且还有一种洒脱和坚持,这也许也映证了他面对强权的骚扰时,内心的坚持。但就是这样一位轻易不向恶意低头的铁骨男儿,却因自己的儿子做出了违背原则之时,他写好后,还在里面叮嘱“看后烧毁”。不得不感叹,富弼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

而这张纸条中写的他的儿子,正是富绍隆,史料中关于富弼的儿子记载只有富绍庭,说他性情稳重,恪守家法,富弼去世后,他与他的兄弟姊妹等整个大家庭一同生活,虽是一家之主,却像父亲生前一样善待他的亲人。但对于三儿子富绍隆却少有记载,由于哥哥在为官、学术上并没有太大作为,富绍隆从小便被寄予厚望,然而事与愿违,也许是父亲的光芒太过耀眼,他的资质相比较起来也略显平庸。

富绍隆长大之后,很快就要进京参加考试了,而此时的富弼,已经被赶出了京城,可是他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儿子,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富弼决定给在京城当官的朋友,写一封书信,要他多多“照顾照顾”自己的儿子,这样就是著名的《儿子贴》,内容非常简洁,一共44个字:

“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