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情况,还是要等首飞后,根据试飞工作来确定,毕竟,现在我们得到的,都是理论数据。”马老告诉谢凯。
谢凯也知道情况。
飞机再大,理论性能再强,都只有飞起来后得到实际数据才能知道。
理论跟实际总会有很大出入的。
现实中,有很多因素是之前无法预计到的。
“首飞还有多久?”谢凯直接问了时间,“我们需要根据运-15的具体性能数据来决定引进多少伊尔-76。”
“总装还有文)字
运-10在研发过程中,一直都缺经费,所以,各种省钱的土办法都用,最后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论。
在继续研制过程中,之前用的方法,不仅可靠,还让研发成本大幅度下降。
可谢凯现在需要知道这飞机的真实性能数据。
“这跟采购伊尔-76没有多大关係吧?即使实际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发动机也会限制批量生产。”程不时担忧地看着谢凯。
虽然他一点都不愿意国内采购别的飞机。
“如果性能符合理论数据,咱们就直接用钱砸发动机出来。少量采购伊尔-76填补寻求就行了。”谢凯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只要国产大飞机能有前景,符合需求,尺寸什么的小点,都不重要。
在了解到运-15的实际情况后,谢凯再次离开了基地。
连岳林等人都没见。
“立即跟乌克兰方面联繫,让小舅先期不要采购多了,最多不超过20架伊尔-76。”谢凯回到办事处后,就让人跟柳东盛联繫。
“柳总反馈回来消息,那边可能搞到伊尔-76的全套制造图纸。”
工作人员把乌克兰的情况作了彙报。
“那个现在基本上算是鸡肋,咱们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苏联同类型技术的前面了。”谢凯可以自豪地说这话。
哪怕伊尔-76在30年后同样在持续生产,现在的他,可以自豪地说,不是那么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