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博士论文选题

作者:七死八活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哦?!”

听了李诚斌的话以后,李达康陷入思考,他努力想弄清老李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花了大概5分钟时间,李达康隐隐捕捉到了点什么。

咱们国家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应该是起始于八十年代后期。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农业部门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于是鹏城等经济特区被迫仿效香江,尝试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路。而这个这就是后世广受诟病的“土地财政”,也是李达康那篇王炸文章的重点。

到了94年,国家进行分税制改革,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起码听说过的“国税”和“地税”。

当时的税制改革,其实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但却将当时规模还很少的土地收益,划给了地方政府。

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划分,奠定了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

李诚斌刚才说要“补上这一课”,应该就是这意思了。

因为李达康的那篇文章,描述的是咱们国家之后将近20年发展出现的一些情况。

好的方面:随着今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以及真实历史中03年的土地招拍挂等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土地财政”其实不断在完善。

而税收分成大减的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迅速暴富。

急剧膨胀“土地财政”,不仅帮助咱们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起原始资本。城市基础设施不仅逐步还清欠账,甚至还有部分超前。成百上千的城市,排山倒海般崛起。

不夸张的说,无论城市化的速度还是规模,都超过了改革之初最大胆的想象。

甚至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观察,这样的高速增长,只能用惊叹来描述。

至于坏的方面,那当然不用展开说了,反正到了20年以后,房地产这个行业就像一个痰盂,谁都可以向它吐一口口水。

这些口水或者说大家的吐槽,这些当然都是问题,是因“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

简单的说,“土地财政”就像一个怪兽,好处多多坏处也不少,然而这个怪兽,却是咱们国家不经意放出来的,哪怕到94年进行分税制度改革的时候,“土地财政”都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现在李达康的文章出现了,已经引起具有远见的高人重视了,那么很自然的,决策者就会想补上这一课。

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的时候补上这一课!

把这头怪兽关进笼子里,尽量发挥它好的方面,然后尽量用相关产业政策,抑制这头怪兽可能带来的坏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