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嘛?咱爷们几个打小学相声,都多少年了,轮得着他来指点...”
……
虞非晚即刻出声,几人扭过头乐呵呵地挥手:“你们来啦!”
江野也笑着打招呼,京津地面曲艺人就这样,不必为了一时面子跟人干仗。
进去一楼小剧场后台,张文忠和吴鹏飞坐在椅子上相对无言。
闷得唯有喝上口茶,心情才平顺一些。
张文忠,津城人。从小天赋不错,学过评书、练过大鼓,也唱过京戏,和虞非晚的母亲炎清师出同门。
年轻时跟着戏曲团四处走穴,也当过几年评戏演员,后来再拜师学的相声。
师父是宝字辈相声大师,侯宝华侯老先生,师弟侯文诏正是他老人家的小儿子。
吴鹏飞则不一样,和张文忠、侯文诏二人并非亲师兄弟,他是另一位相声老前辈,吴宝顺的独子。
相声行当就那么点大,老先生们多以兄弟相称,于是到了张文忠这一辈儿,大家伙儿也都是师兄师弟这么称呼着。
三人一起包下这间老宅子,带着一拨徒弟们开了【梨云社】,希望相声这一行传承下去,让观众们回归剧场。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直到如今,三人才真正理解了当年老先生们是多么的不易。
从前,老先生们那都是在街头卖艺,仅凭一张嘴,便要让听相声的路人心甘情愿地掏钱,何等的困难啊!
可尽管条件艰苦,老先生们不也坚持下来了么?不但靠着手艺赚钱养家,还把相声这门手艺传了下来。
然而轮到他们这些后辈,却属实不怎么争气。
眼瞅着相声一天天没落,除了唉声叹气,别无他法,这才是令人最绝望的地方。
几天前,张文忠接到虞非晚的电话,突然说请了位“高人”过来教大家说相声。
这可让张文忠听得一脸懵逼。
要不是因为虞非晚是师姐炎清的亲闺女,他打小看着长大,非觉得她是在整蛊自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