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章:开会(下)

作者:裴玄黄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朱塬疑惑:“石首鱼?”

恰好在朱塬视线方向的明州知府陶黔微微拱手道:“石首,又名黄花鱼,以脑中有白石而得名。”

朱塬明白过来。

大黄鱼啊。

还准确抓住了其中又一个点,沿海渔民每年八成以上鱼获来自于这次大黄鱼汛。

这年代,显然,捕鱼并不是常年作业。

这么想着,朱塬重新看向薛戍,问道:“会因此饿死人吗?”

薛戍一怔。

朱塬不等他回答,已经接着道:“既然我在这里,我向你保证东南不会有人因为这次征调而饿死。再说海运,事有轻重缓急。从金陵启程之前,我身边有人家眷从山东来,说山东饿死了很多人,当下虽说开春,但我也知道春荒同样是一道坎。我们越早运粮到北方,除了大军所用,还能赈济百姓,少饿死一些人。薛知县,你说我该怎么选?”

薛戍稍稍迟疑,又是拱手一揖,却还是道:“翰林,照前朝例,参与海运输粮者,会给与报酬,称为‘运粮脚价’。”

“看来你是做过功课的,但你了解的并不全面,”朱塬道:“前朝给‘运粮脚价’的前提,是民夫自备船只,且并不免除赋役,这是一种雇佣制度。咱们这次是征调,船只由官方提供,且免除赋役,同样相当于支付了报酬。”

从来要做一件事,若能有参考,‘照本宣科’是最便捷的方式。因此,朱塬最近当然对元朝的运粮模式进行过详细了解。

元朝最初也是采用官方运粮。

不过,因为效率不高,运粮也少,之后就开始一套类似雇佣制度的运粮系统。

官方支付报酬,民间自备船只为朝廷运粮。

元朝海上运粮最鼎盛的一段时期,基本都是如此模式,年运粮超过300万石。

代价也很大。

当时南方的一石粮食,按照元朝的纸钞计算,大概价值三两中统钞,但元廷给每石粮食开出的运价是八两,相当于南方粮价的两倍多。

再然后,元廷也发现这么干太贵了,给不起钱了,不断降低每石粮食的运价,再加上中统钞在元朝后期迅速贬值,导致没人再肯造船运粮,本来兴盛的海运系统也就迅速崩溃。前些年,张士诚和方国珍联手给元廷输粮,一年也就只剩十万石出头。

当初了解到这些,朱塬不是没有考虑过雇佣制度。

结论是当下不可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