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胡言乱语一出来,顿时惊呆了朝堂上的一众大臣!
你们山东豪族未免下手也太狠了吧?
多大的仇多大的怨啊,一张口就是一顶天大的帽子扣了下来,哪怕最终朝堂之上没人相信,这赵亨义有不臣之心的印象,终究是留在了众人的心底啊!
尤其是,官家会如何想?
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但凡表面上朝廷内部稳定,皇权都是不容染指的。
尤其是外臣,但凡敢表现出一丝这方面的企图,怕是都会被皇帝猜忌,从而没有好下场。
当然,这玩意也分人,比如内阁那几位老大人,全都在官家少年时期在詹事府讲过学,便是今上见了也得叫一声师傅,这等人对官家说,皇帝尽管在后宫玩乐,朝中事务交给我等就行。
这等话,上纲上线的话,扣一顶大逆不道的帽子都足够了。
可是官家该如何回答呢?
有劳几位师傅了。
可赵亨义毕竟不是内阁大臣,也没给当今官家讲过学,另外,他是武将。
大燕国忌惮武将的传统,足有二三百年,堪称立朝之初,就已经被朝廷上下认可了。
经过文臣集团这么些年孜孜不倦的推动,已经发展到无可用之将的地步!
张朝阳自刎于永固城头,堪称大燕国武将的绝响!
自张朝阳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武将!
赵亨义别说对这狗日的朝廷和皇帝毫无忠诚可言,即便有,怕是如今也要被逼死或者逼反了!
可一旦有人提起提防武人乱政,那就是政治正确,哪怕朝中众臣恨不得把盘踞在山东的世家大族尽数屠戮,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捏着鼻子保持立场一致!
还好,此前各大政治派系和山东豪族斗的不可开交,甚至把其他地方大族也拉下了水,终究不愿意让对方这么容易遂了心愿,争斗的结果是,等到倭国的使团到了京师之后,将那倭国国主的使团单独召见,仔细询问这里面的内情,再对赵亨义做出惩处。
是的,被山东豪族这么一闹,不管这倭国两支使团的是非曲直究竟是何等情形,赵亨义都要被惩罚,一个失察之罪,他是跑不了的。
官家的心思没人能猜明白,或许赵亨义经此一事,就会沉沦不起。
也或许,所谓的惩处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