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禁的解除,海事局的成立,安南都护府的建立,中南半岛的被征服,各种资源和财富从海外流入大明沿海。朝廷和商行再通过四通发达的驰道把这些资源和财富流入中原,中原的商品也顺着驰道到达沿海,卖给开海禁后的各国商人。
整个大明一改前面几任皇帝财政预算不足的局面,商税多到国库装不下。
这才有了后来的征服高丽和扶桑,北庭都护府的节节胜利,乃至北伐的胜利,西军的成立。
而大明有钱后,这源自前阁老张居正的修路习惯,就这么延续了下来。现在不仅朝廷在修路,很多小地方的地方官也在火急火燎的修路,试图迎接更多的商行带着财富进来。
工部和户部也就慢慢的经验丰富起来,总结出了一整套修路的标准。
不得不说就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而言,标准是很高的,各地劳役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是修路开山了。
这时候也闹过好几件轰动天下的案件,甚至出现了百姓上京城告御状在紫禁城外磕破头的事出来。
陛下和内阁很是关注,命令钦差和锦衣卫一查,才发现是地方官为了修路,把劳役的百姓当牲口用,出了很多人命。
案件自然是要给全天下一个交代,该问斩的问斩,该辞官的辞官。但修路一事并没有就此缓解下来,只不过修路的不再是大明的百姓了,他们的劳役内容从此不再包含修路开山。
这种危险的重体力活全部交给了北庭都护府俘虏的蒙古人,高丽的东夷奴,倭人本土的倭奴,以及安南都护府的昆仑奴了。
但修路开山的可怕却深深的烙印在了大明百姓的心中,李鸿基这会儿听到他们十有八九要被商行买去修路开山,内心还是有些怕的。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是嘛,看来船上就是我们最后快乐的时光了。”
“也可以不去修路呀。”
“嗯?”
“是这样的,我在宋大人那里认识了一个商行,他们想要去金山城挖金矿。”
接着刘一峰把金山城的事简单的给李鸿基解释了下。
李鸿基听到那些探险者失踪后,也和很多人聪明人一样开始怀疑起了金矿是假的,不过他没有说出来。
“那个掌柜的希望买一批民夫,当时我就毛遂自荐了。”
“大头领,你说服了他买下我们?不过挖矿也不会轻松的。”
“放心吧,他的挖矿和你认为的挖矿是两码事,传统的挖矿方式在金山城是很难发现金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