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标题!
再仔细一看,文章几乎把朝廷调兵遣将的整个流程,需要耗费的时间,一步一步写得十分清楚。
赵似笑了,“他们这是请教了业内行家,耗费了些心思啊。”
曾葆华接过一看,脸色都白了。
“这些混账,想干什么?”
张叔夜看完报纸,冷笑一声:“这些人,为了给殿下添乱,什么事都做得出。”
“嵇仲先生说得没错。《京都院报》有跟我们学,一部分报纸运往东南出售。途中必定要路过宿州的。届时某位有心人稍微绕下路,把这报纸往荆山镇附近一送。”
“军机要事也敢乱登?查封了它们!要不然,荆山贼知道朝廷动向,提前预备,这仗不好打。”曾葆华忿忿地说道。
“封禁《京都院报》于事无补。朝廷对河西家的用兵军机都能被登到小报上去,捕盗绥靖此等小事,更不在话下。”
赵似摇摇头。
朝中的文官们,一点保密意识都没有。应该是打仗不用他们去打,就算打败了,也不用他们承担责任,所以才如此肆无忌惮。
“唉,枢密院、政事堂,整个朝廷中枢,就跟个四处透风的筛子一样。”张叔夜叹了一口气。
四州宣抚的事情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吴材、白时中时刻关注着每一步,及时通报给李邦彦,让他刊登在《京都院报》上。
这天,白时中匆匆跑来找吴材。
“圣取兄,我刚刚收到一个消息。”
“什么消息?”
白时中凑到吴材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真的假的?”
“我有位同年在枢密院做承旨,他亲眼所见。”
吴材仰首大笑,嘴巴张得老大,喉咙却像是被棉花堵住了,只有几丝嘶哑的笑声挤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