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这类器物在明代时期称之为“镶器”,不用拉坯,只能拼合方成,烧造当中更容易疵裂变形,明万历王世懋《窥天外乘》记:“盖窑器圆者,碹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
所以,这类器物做工比较复杂,相应的也就比较脆弱,容易损坏,年久接缝也会容易脱开。
孟子涛很清楚的记得,前年夏天他在逛古玩市场的时候,看到一件万历青花花觚,感觉挺有意思,就想上手欣赏一下。
这件花觚由于制作不到位的原因,花觚的接口只是还连着一点了,他直接一拿,可到好,“咔”的一声断开了,下半截留在地摊上,上半截留在了他的手上。
当时,周围人的目光都落到了他的身上,那叫个尴尬,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摊主一看这个样子,顿时就不干了,说他弄坏了东西,要他赔偿。
他也意识到,这件事情确实是他不对,自己不注意惹的祸,没什么好说的,赔偿肯定是要赔的,他也不会耍赖,该赔多少赔多少。
可摊主却赖上他了,说这件花觚是万历时期的官窑,值三万多,让他全额赔偿。
那会还是o7年的时候,三万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他一时也拿不出来,况且,如果真值三万块钱,摊主也不会就那么放着了。
于是,两个人争了起来,最后还是王之轩出面,让他赔了一百块钱,因为东西确实是一件粗制的赝品。
这事之后,孟子涛专门去查了资料,现明代的罐、瓶、觚、樽等大型立件器物,一般均有接口,清初顺治时期还有延续,康熙以后才不再沿用这种制胚成形法。
其实,不光是瓷器,欣赏其它古玩的时候,同样也是要多加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言归正传,宋成马上就变了表情,脸上堆起了笑容,把青花觚放到地上:“哦,谢谢提醒,请!”
孟子涛拿起这件青花觚,他内心就忍不住赞叹一声,此器给他的感觉完全不输于明代嘉万时期的官窑精品。
也许有人要说了,既然当时官窑已经停了,为什么还能做出这样的精品,那是由于当时民窑在大量外销订单的刺激下,青花瓷的风格百花齐放,一直受到官窑影响的民窑,此时摆脱了几百年的精神束缚,逐渐离开了长期依靠的官窑蓝本,有了很大的创新。
比如说,当时富庶的江南商家和游手好闲的文人就挺身而出,取代皇家成为了瓷都新的庇护人,他们开始大量订制瓷器。
当时米芾的后人米万钟(石隐),就在京城建立了湛园、漫园和勺园,被称为“米氏三园”。为了装饰和家居摆设,米万钟在瓷都订制了一大批瓷器。
文人必有文人的喜好和怪癖。没有诗的画只能作为装饰用,画意好却无诗情,而天启瓷则开辟了瓷都诗画装饰的先河。虽然古代的磁州窑等古窑早在唐代就有过诗文(严格地说是打油诗之类的)瓷器,但瓷都瓷器却迟到天启朝才开始出现,从此瓷都瓷器走向了诗情画意的文人装饰。
瓷器上常见的有“指日高升”、“一花先春”、“月下分清影,前送好音”等绝句。还有“寻的桃园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须知九日始芳荣”以及当年的数名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十枝花”等等,生动活泼的情趣跃然瓷上。
而这件青花花觚应该就是受了这样的影响,其器形圆腹随形四角出戟,硬朗而精巧。觚之上部四面绘以青花洞石四季花卉纹,腹部四壁装饰折枝花卉托“卍”字纹,下部则是葡萄丰收图。
此器釉白皙,胎厚实,青花淡雅妍美,所画纹饰告别以龙凤为特征的宫廷艺术图案,代之而起则是反映自然意趣的洞石花卉和葡萄硕果,生活气息浓郁,笔法奔放之中不失稚拙之气,予人倍觉清新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