尢民强收拾了一下东西,随后就告辞了,临走之前他也没问孟子涛要个联系方式,估计不太愿意在这里修了。
胡远亮说道:“这人真够贪心的,要是我的话,肯定就答应了。”
孟子涛笑道:“不管他了,而且这段时间我也没时间修补玉器,况且他不找我修也是他的损失。”
“对的。”胡远亮连连点头,如果玉器修补之后,确实能有孟子涛说的那样,那确实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这时,朱新跃问道:“老板,我有一个问题。”
孟子涛说:“你问吧。”
朱新跃问:“古人是怎么对待残玉的呢?”
孟子涛笑着反问道:“你知不知道乾隆是怎么对待玉器的?”
朱新跃想了想:“好像乾隆很珍惜玉器吧。”
孟子涛笑道:“说对了……”
乾隆惜玉是出了名的,想当年扬城工匠拿镂空雕的玉器献宝,却被乾隆一通宝呵斥,指责此举不仅使窗口成为无用之物,还浪费了上好玉料,破坏了玉材的美感,并下旨严禁再做类似玉器。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乾隆传世玉器中,确实少见镂空玉器也可见此事并不是空穴来风。
那么,乾隆又是怎么处理这类残玉的呢?
在宝岛故宫,有几比较特殊的玉器,这几件玉器无一例外,都是由损坏的玉琮改制的,想必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当时对待这种残玉的态度了。
其实,不单单是乾隆那个时候,至古以来,只要是好玉,主人一般都不舍得把残玉丢弃,往往都会依形状,改成合适的玉器。
这也正是现在对待破损玉器比较常见的办法,它一般是以掩饰、弥补玉器破损为前提,而别具匠心进行的重新创作。艺术大师们从长艺术生涯中,创造和积累了多种绝妙的应变补救、重新修整的方法,如“去高补低”、“去肥补瘦”、“以坏补坏”、“以破补破”等等绝技。
孟子涛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所以,在古玉收藏中,有很多玉器经过了程度不同的动手改制,原因就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损坏。一般来说,只要工艺到位,肯定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水平不到家又把东西当成是整器卖,那就是十足的坑人了。”
胡远亮赞同道:“老板说的对,奸商的改制玉器确实很有欺骗性,像我以前遇到过一件玉壁改制的玉璜,就差点上了当。”
朱新跃显得很好奇,连忙给胡远亮倒了一杯茶,笑呵呵地问道:“胡大哥,你是怎么现的啊?”
胡远亮笑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这才说道:“其实说起来道理也不难明白,一般来说凡是改制的玉器,都存在着某些处理不掉的原器特征,譬如常见用残损了的战国玉璧改成玉璜,由于玉璧的外沿单阴线是一个整圆形。”
“而改成玉璜后,外沿的单队线直通到底,与真正玉璜的半圆线与询问横线相交代完全不同。当初我也正是凭借这一点,才现了破绽,免去了一次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