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是一段原木从中一分为二,半段后装有长长的木手柄,“搭面”中心微凸、四周略低,光洁细腻。
白小升手法连贯,从容不迫,用“搭只”着力时,力道堪称匀称无比。
旁人眼中,这就是寻常的打泥条,简简单单,没有任何复杂的技巧与难度。
但是李泥看来,却暗暗吃惊。
越是简单的,越见真功夫!
小学课本当中,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就有数年画鸡蛋,磨砺基本功的故事。
真伪不论,却也反应一个道理——
最简单最基本的水磨工夫,才是大师与凡人间最见分别之处。
李泥默默看完白小升打泥条、泥片。
最后,他只说了一句话,“这里的泥料,你我各半,我们一起制壶!”
这是来自李泥的最高认同!
白小升一笑。
李泥也对他点头,埋头去干自己的事情。
白小升不急着继续,反而观摩起李泥的操作。
别以为白小升一时操作行云流水,甚至基础方面比肩李泥,就会感觉制壶“这有何难”。
实际上,白小升是以红莲辅助,透支莫大精力来进行制作。
短时间还行,但是长时间如此肯定吃不消。
这短短的一会儿,白小升都已经觉察到疲乏前兆,此刻放缓心态,观摩李泥的手法,也是一种调整。
李泥同样从打泥条、打泥片开始。
他的动作有条不紊,甚至带着一份异样美感。
制成的泥条泥片,堪称完美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