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一边做生意,一边说道:“多。如今西北那边的西贼,呸!朝中说了,他们也是大宋人,不许再叫西贼。西北的牧人如今不动刀枪了,专门放牧,好些牛羊呢!如今别说是羊,连肥牛都有,只是还需遮掩些卖。”
“肥牛都有?”那官员明显的馋了。
“有啊!”小贩得意的道:“那些牛羊贩子说了,原先的牧人放牧却吃不起羊肉,如今可好,那些权贵头人全被收拾了,他们为自己放牧。汴梁这边的商队过去,价格公道,只是卖一批牛羊,到手的钱比以往一年都多……”
大宋有钱,而且支持商贸。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打压牧民的事儿会引发西北官方的强烈反弹。
为啥?
因为牧民的日子关系到他们的口碑和政绩。
大宋的官员喜欢互吹,但若是前面互吹,后面百姓嚎哭,如今每个府可是有两名御史盯着,你就等着被弹劾吧。
吏治的改善间接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这个转化很是神奇,却又显得格外的理所当然。
小贩把馒头递过来,然后笑道:“那些西北的牧人都说了,还是做大宋的百姓好,以后谁若是要复辟什么大夏,那就弄死他。”
官员们一怔,一种感悟油然而生。
“这便是吃饱了才有的感慨,这不是忠心,却胜似忠心!”
朝堂之上,沈安站的笔直,“而在西北往南边看,各种新法实施下去,百姓的日子在逐步改善,吃不饱的有没有?肯定有,而且不少。需要以后持续去改善这些人的日子。
再有,臣在想一件事,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臣在想,如何让这些话成为现实。”
赵曙含笑道:“西北收复之地能这么快恢复过来,商队功不可没。”
这个确实是。西北有许多好东西,比如说青盐,比如说牛马肥羊,如今被收复之后,这些商品通过商队开始涌入大宋。
“陛下,汴梁的羊肉又降价了。”
韩琦一脸唏嘘的道;“臣昨日出门,见街头上有人卖羊头肉,热气腾腾的,许多百姓都在买,说是便宜。臣在想……几年前,那时羊肉还是个珍贵的东西,一般百姓都吃不起,不过是数年间,大宋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
他郑重躬身,“这一切皆有赖于陛下的坚持,臣为陛下贺。”
“臣为陛下贺!”
宰辅们齐齐躬身道贺,沈安慢一步以示尊重,实际上就是反应慢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