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宣发(求推荐票)

作者:再来一盘菇凉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这波宣传想当高明。

实际上,几个男人真的不是很失意!

张国栄……好换下一个。

发哥小屏幕不提,大荧幕他的落寞是“不卖钱”。但不意味着没人找他拍片。有一阵子他同新浪潮那群大佬走的很近,差点被掰弯。

吴雨森?

当初新艺城立棍的时候,麦光头最先找的就是他。可惜他正在玩喜剧片,且生活很滋润。而当时新艺城一穷二白,你话吴雨森怎样选?然后他把落魄好基友徐尅推给了新艺城。

后来他扑街,想回新艺城,却应征了一句话“今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此刻的新艺城早没他的位置!

有时不得不感叹人生际遇。风水轮流转,关键时刻还是徐尅拉了他一把……从艺术角度他算落魄,从生活角度,他比吃软饭的李鞍强多了。

貌似落魄的只豪哥一人,旧式武侠片落幕,他告别古装戏,准备迎接现代戏。刚准备落魄一年,就碰到了《英雄本色》……

后世只看到一群落魄男人合伙奉献出一场“现象级电影”。但不知道金公主以及电影工作室背后花费了多少心思,付出多少宣传费用。

不然以金大侠抠门的性格,会让旗下报纸连连重磅宣传这部电影?人情这东西,对资本家来说,也只是获取利益时的筹码。

可惜,《雨夜屠夫》没什么大明星来吸引眼球,梁镓辉这货别说被tvb认作亲儿子,不当阶级敌人就不错了。号召力更无从谈起。

80年代,港岛电影商业化进程不如好莱坞,尤其是工业化、规范化进程大大不如。但推广宣传的情况确不输给好莱坞。

港岛电影的推广可有先例可寻,当年许冠汶1974-1976创下港岛票房史上史无前例的三连冠,就开启了宣发推广的经典案例。

报纸上大打广告,影评人影评。电台循环播放许关杰的歌,电视台的节目不断宣传,甚至明星站台,无所不用其极。

77年,邵氏仿造73年《72家租客》再玩群星效应,来了一部《俏探女娇娃》,票房770万这才打破许氏兄弟与嘉禾的垄断,不然许冠汶恐怕就真的完成了影史第一的五冠王伟业了。

因为1978年港岛票房冠军是《卖身契》,依旧是许冠汶的作品。

如果说70年代前期是李小龙功夫片的天下,那么70年代中后期就是许冠汶小市民喜剧的舞台。

甚至可以这样说,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许氏兄弟如恒星一般照射在港岛电影圈,地位难以撼动。

直到后来,才是双周一龙的天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