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的回答更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方可称之为君子!”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对高公公道:“承乾最近在忙什么?”
“回陛下的话,太子最近除了读书之外,就是署理内务府的大小事情,每日都忙到深夜才休息。”
“内务府的事情,暂时搁置一边,先让他去洛阳,跟在李牧身边学习吧。”
高公公不意外李世民的决定,应了一声,便退下去安排了。
半个时辰后,高公公又返回来,神色有些奇怪,李世民看到他的样子,道:“怎么了?”
“回陛下的话,太子说,他不想去。”
“不想去?”李世民也有点懵,奇怪道:“他会不想去?怎么回事儿,突然转性了不成?”
“老奴也不清楚,但是太子就是这样说的。他说读书东宫有师父教,而且李牧的很多东西,他也学不来,还不如好好的署理内务府,从实践中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李牧推崇的,太子也觉得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多有进步。”
“是么?”李世民并不尽信,但也没有再逼着李承乾的意思了,对高公公说道:“明天去一趟内务府,问问太子最近表现究竟如何,如果真的如他所说,去或者不去,就凭他自觉吧。”
“诺。”
高公公应了下来,心中却忐忑不安,他不知道应不应该告诉李世民他所看到的。太子身边有一个乐伶人,俩人的关系,行动举止,貌似是过于亲密了。
希望不是想的那样吧,高公公如是想到。
……
李牧一共去了三四次雅集,已经透支了他所有的兴趣。他毕竟不是专业的老师,可以重复讲一种观点无数次,他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完了之后,再讲一遍对他来说,就是浪费时间了。
而且,无论‘李言’多么有名,他也不可能真的去学院当教习。如果是想普及思想,他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帮忙。所以现在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就是当务之急了。
那么人去哪里找呢?
如果是朝廷选教习,自然是非大儒不选。但是对李牧来说,大儒他是不会选的,且不说这些人的思想顽固,改造不易、就单说他们的年纪,就已经不符合李牧的要求了。
他要的是新鲜血液,只有新生力量的碰撞,才能擦出火花来。
文学馆倒是有一些青年才俊,但是这些人自视甚高,如果用他们,也得需要敲打一番才行。
还有一些人选,就是李牧的科举同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