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将题目与答案公开,事情就简单多了。
变成了纯考记性,谁记性好,谁就能高中。
乍一看之下,很蠢,记性有什么用?能处理朝政吗?能下到地方为官吗?都不行!
可深入一想,这样的“蠢”,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郡县制带来的新政,所需要的并不是如李靖、伯夷一般,有着惊天动地能力的官员,甚至不需要他的才能有多优秀,有多惊才绝艳,要的,只是踏实。
因为新政是没有人接触过的,只能一步步缓缓施行,也只有这些看似愚蠢去刻意背答案,不去做多余事情的生员,才是最适合的理政人选。
这次科举,选的就是这些基础官员,朝廷目前要的就是这些老实的黄牛,而不是千里骏马。
而且,更进一步保证了公平性,题目就在那儿,答案就在那儿,别人记得比你牢固比你精确,所以别人上榜了,考中了举人,你没中,难道你还能说出半个不公来吗?你说你比他强,怎么你连答案都不会背?
妙啊!实在是妙啊!
这样一来,人才也选到了,公平也达到了,有了第一次科举的声望下,下一次科举就可以慢慢改革进一步推广,甚至还可以根据每年朝廷对官员的需求,来进行不同的调整。
比如哪里遭了灾,粮食减产,那就相对应的将科举改成选拔倾向于善于治理农耕的官员。
哪里违法犯禁的事多了,那就改成选拔倾向于精通刑罚的官员。
变通,灵活,而且理由充分!
费仲立即放下了心,有陛下在最上面操纵一切,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
又是几日后,科举开考。
“甲丙号!”
“丁乙号!”
生员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地进入考舍中,在各自的桌案边上坐下,开始答题。
然而在看到考卷的时候,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真就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