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徐家棚,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名字。
但是在中国铁路史上,这里却有让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作用——1957年10月15日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前,这里是连接南北的核心!
1936年,历经40年沧桑,粤汉铁路1096公里全线贯通,最北端,就是徐家棚站!
1937年3月10日,京汉铁路最南端的江北火车轮渡刘家庙站与粤汉铁路最北端的徐家棚站,两座铁路轮渡码头竣工,从此,京广铁路在汉口乘船对渡,直达花都。这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汉口一大怪——火车要靠轮渡载。
刘春来他们的船,就在徐家棚码头停靠。
曾经,这里是全国最繁忙的码头。
集铁路货运站跟水运码头于一体的所在。
当然,在1957年10月15日,长江大桥建成后,这里的火车渡轮,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码头边缘,有5排错落有致,高低排列的石头砌成的桥墩。
这是为了适应长江水位涨落,连接运载南北火车的渡船而特别设计的。
枯水期用最低的1号码头,水位开始上涨了1号码头被淹往上用2号码头……洪水汛期就用建得最高的5号码头……
这些码头,已经荒废了。
在港务局的无线电指挥下,玉春号缓缓地向着码头被规定的区域靠去。
船刚一靠岸,就有一大群穿得脏兮兮,甚至光着膀子、肩膀上搭着一条脏乎乎毛巾的人拥挤上来。
这些人夹杂着各地的口音。
意思就一个:“老板,卸货找我,工钱相因(便宜)……”
“都让哈,莫围到!这会儿不卸货……”赵玉军显然知道这情况。
以前来过。
好一阵,周围围着那些扛活的民工才散去。
“赵爸,咱们去铁路局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