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如此,汉族官员还故意挑起壮瑶矛盾,让壮族与瑶族形成世仇,如此就能非常轻松的进行统治。
可是到了明末,情况出现变化。
壮族主动与瑶族修好,甚至结为姻亲。大量分出来的瑶民,还有失去土地的汉民,跟无地可耕的壮民,一起结成村落开垦荒山,真正实现汉、壮、瑶的民族大融合。
这些混居村落,成为大同军的重点发展目标。
经过长达半年的行动,大同军终于占领贺县城,并招降点灯寨的俍兵,剿灭大宁寨的俍兵,完成在贺县的编户分田工作。
一个正规师,半年只打下来半个县,主要是地形原因,还有就是俍兵很恶心。
俍兵主力被打散之后,就七人一伍在山里玩游击战。
毒箭让人防不胜防,随时可能从林子冒出来,仅农会成员就牺牲30多人。
已是初冬,大同军继续进攻。
他们刚刚接到军令,部队番号改为大同军第十师,提拔湖南籍的刘新宇为师长。此人是湖南反贼,带着两州四县归顺赵瀚,又跟着张铁牛一起打广东立功。
第十师的总宣教官叫丁家盛,同样是反贼出身,自练《大同集》秘笈,带着都昌县投奔赵瀚。
一万大同军将士,带着千余俍兵,还有许多民夫,水陆并进直杀边蓬寨。
边蓬寨位于后世钟山县城的西北不远,临河背山,易守难攻。
两峰寨的俍兵寨主,早就已经攻占平乐府城,纠集各寨俍兵首领自立为王,并且还有一些汉族、瑶族势力归附。
他们甚至顺着河流,把阳朔县也打下来。
若非大同军在后方威胁,这些俍兵,估计已经攻占了桂林!
这次是要决战了,地点就在边蓬寨。
贺县还有边蓬寨区域,是平乐府难得的产粮地。这里有群山之间的盆地,还有河流用于灌溉,俍兵首领舍不得丢掉。
俍兵首领叫做韦昌奕,韦是壮族大姓,意为“水牛”。
这人汉化程度极高,不但取汉族士绅之女为妻,而且自己也读过书,自立为“平乐王”。
双方在富江边上列阵,堂堂正正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