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造反了

作者:大苹果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倒不是弘治皇帝心大,而是因为大明朝地方藩王早就被剥夺了领兵之权,甚至连王府中的卫士的数量也被一削再削。到了成化年间,藩王府中只允许拥有五十名卫士作为卫队。他们除了拥有一些封地,手里有些钱财之外,没有任何本钱。

正因为如此,大明朝的皇帝们才会高枕无忧,不必担心这些藩王会搞出名堂来。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造反的能力。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大明朝的皇帝们似乎忘了燕王朱棣当年夺取皇位的教训,他们似乎忘了地方藩王长期就藩于京外,在地方上经营自己的势力,终究还是一种隐患。他们虽然没有领军的权力,手中也没有名义上的属于他们的兵马,但并不妨碍他们和地方官员结交,和地方军队结交。他们手里有钱,而钱是能让鬼推磨的。除非他们压根没有任何歪心思,否则,总是会找到机会和帮手闹出事情来的。

朱寘鐇在宁夏镇便是如此。多年来,安化王府在宁夏镇已经有了根基,积累了不少声望。在宁夏镇,安化王府的地位几乎等同于朝廷。遇到重大祭祀或者节日,安化王作为皇族的代表,召集所有官员进行大型活动,甚至代为处置一些朝廷无法及时处置的事情,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在这其中,安化王朱寘鐇积极的物色和结交官员和将领,缔造自己的势力。他的王府之中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护卫兵马,但是也豢养了许多以护院和家奴为名义的人手。

可以说,朝廷以为地方藩王只是过着团团富家翁的生活。但实际上,如朱寘鐇这样的藩王,其实在宁夏镇拥有者相当的人脉和名望。积聚的力量不容小觑。

当然,光是靠着这些,还不足以干大事。毕竟平日言谈甚欢,酒喝的再多,交往的再密切,真要是拉着那帮官员造反,人家也不是傻子。造反可是要杀头掉脑袋的,即便造反,也是要有必须造反的理由才成。

所以,朱寘鐇虽然在宁夏镇地位尊崇,却也没有敢轻易的发动。平素也只是发发牢骚,关起门来听几声老天子,穿个假龙袍过过干瘾罢了。

但是,瞌睡送枕头,久旱逢甘露。朱寘鐇也没想到,造反的实际突然间便到来了。来的那么猝不及防,来的那么让人无法拒绝。

一切还要从年前刘瑾下达的整治军屯的圣旨开始。圣旨下达之后,朝野震动,很是闹腾了一阵子。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刘瑾不会这么没脑子,会为了这件事得罪天下人。这其中也包括了边镇的官员和将领们。

这些人仔细分析过后认为,这不过是刘瑾的虚张声势罢了。最多不过是想借机捞一把银子而已。到时候稽查的官员来了,送些礼物,好好的款待打发了也就不会有事了。

宁夏镇的一干官员将领们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正月里负责清理核查军屯的大理寺少卿周东抵达宁夏镇之后,他们才突然发现,他们是大错特错了。

这位大理寺少卿周东,本就是不学无术之辈。靠着他人引荐给刘瑾送了重礼,终于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而且被刘瑾委以重任去宁夏清理军屯事宜。这厮从接到任命的时候便把这件差事想的极为简单。

他认为,只需翻出田地册子,找到这些军屯是何人耕种,便知道什么人多占了田亩。到时候叫这些人全部将田亩退还出来便罢了。

他还认为,这次刘瑾让他清查田亩,目的便是要大量的将私人侵占的军屯田亩收归朝廷。数量越多,便越见成效,差事便越让刘公公满意。鉴于此,他让随行丈量田亩手下在丈量标尺上做文章。本来一顷地合一百亩,到他手里一丈量,五十亩便合一顷,直接将别人手中的田亩数量翻了一番上去。

可想而知,这么做带来的后果如何。

宁夏卫都指挥使何锦义、副都指挥使周昂,千户丁广,李铉成等军中将领,以及下边的一些百户总旗们确实侵占了不少土地。宁夏镇的一些官员们也都多多少少侵占了不少军屯田亩。但是,按照周东的丈量方法,他们连老本都要赔进去也不能堵上窟窿。

以宁夏卫都指挥使何锦义为例,多年来他侵占了军屯田亩两千五百顷,可谓是最大的硕鼠。本来,周东来到宁夏镇的时候,他便已经送了周东五万两银子以及安排了最好的酒宴食宿,甚至不惜将自己府中的美妾送给周东享用,就是想打发了此事,破些钱财了事。结果这周东银子也收了,女人也睡了,酒宴也吃了,一个月后还给何锦义下达了一份通知,告诉何锦义,他需要退还三千五百顷的侵占的军屯。

何锦义都要疯了。自己总共才侵占了两千五百顷,花了那么多代价打点这厮,结果反而要自己退还三千五百顷。自己将侵占的田亩全部退回去还要倒贴一千顷。这上哪说理去?

那周东还让人告诉何锦义说,他已经高抬贵手,因为按照他的丈量方法,他何锦义该退还五千顷才是。

可想而知,何锦义的心情如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